肢体语言沟通中儿科护理论文

时间:2022-05-09 07:10:01

肢体语言沟通中儿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0岁,其中男75例,女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年龄1.0~9.0岁,男39例(65%),女21例(35%),其中肺炎20例(33.33%),脑炎4例(6.67%),肾病综合征18例(30.00%),急性肾炎13例(21.67%),腹泻5例(8.33%)。观察组患儿年龄1.5~10.0岁,男36例(60%),女24例(40%);其中肺炎21例(35.00%),脑炎3例(5.00%),肾病综合征19例(31.67%),急性肾炎12例(20.00%),腹泻5例(8.33%)。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肢体语言沟通,对护理过程中两组患儿医嘱的依从性、接受度以及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2.2护理方法

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表情和姿态方面。护理人员进入病房不应戴口罩,以亲切自然的笑容相对。在护理工作开始之前对患儿进行日常沟通,并对其进行夸奖和表扬,使患儿有愉悦感,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的距离。在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的过程中,应采取面对面的方式,严禁一边说话一边望向别处或做其他工作。对患儿及其家属的问题应积极耐心并且面带微笑的解答,直到对方满意为止,以免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第二,眼神和目光方面。在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与对方的目光对视,结合微笑的表情,营造轻松的交流环境,缩小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严禁目光游离、面无表情、皱眉或表现出漠不关心、不耐烦等情绪。第三,抚触方面。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如换药、打针等前后对患儿额头、脸庞或肢体部位轻微地抚触,增加亲切感,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

1.2.3评定内容和标准

依从性和接受度调查,以4级标准进行评分,0分为完全抵触,表现为患儿拒绝进行治疗,哭闹不止,严重不合作;2分为部分抵触,表现为接受治疗但拒绝配合,虽有抵触情绪但最终能够完成治疗;6分为部分接受,表现为接受医生治疗,服从医嘱,但对部分要求仍表现出不配合;10分为绝对接受,完全服从医嘱,治疗过程中对所有治疗均能配合。满意度调查:以0~100cm标尺作为衡量标准,0~30cm为完全不满意,31~50cm为不满意,51~80cm为满意,>80cm为非常满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珋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医嘱依从性和接受度调查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完全抵触和绝对接受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不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儿童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及其情感表达的认识有限,因此儿童对情感的认识大多来源于肢体语言,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来判断对其自身的利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规范肢体语言对提高患儿治疗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在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的基础上,我们对护理过程中可能造成患儿及其家属恐惧、害怕、焦虑等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护理过程中的肢体语言表达进行规范。我们认为面部的表情最为重要,当患儿面对陌生的护理人员时首先看到的是护理人员的面部表情,面带亲切的微笑能有效缓解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敌意,此时若表现出讨厌和不耐烦的神情,则极易引起患儿的反感,从而导致患儿哭闹、挣扎等,影响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面带微笑能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恐惧,但若患儿的病情加重,此时的沟通便不宜面带微笑,而应保持严肃。肢体的表达也是情感的体现之一,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过大或个人情绪等原因的影响,在对待患儿及其家属时,部分医护人员会表现出急躁、不耐烦甚至是不理不睬等现象,不仅对患儿及其家属造成不愉快的情绪,同时对其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也会大幅度的降低,这也是近几年来医患矛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求在与患儿及其家属的交流过程中,除面带微笑外还要求保持端正的姿态,面对面解答家属的疑惑或与家属沟通患儿的病情,保持眼神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医患关系,稳定家属的情绪,同时能增强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在面对患儿以及对患儿进行治疗前后,我们要求在语言上对其进行表扬、夸奖和鼓励,使患儿能够消除紧张的情绪以及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同时通过对其头面以及肢体的抚触让患儿感到舒适和信任,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其配合度,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从患儿的依从性和接受度以及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方面进行调查,发现经肢体语言护理后的患儿其医嘱依从性和接受度均较常规护理患儿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患儿家属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4结语

因此,我们认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医嘱依从性和接受度,同时也能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对护理质量改进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江丽娜 单位:宜春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一篇:混合所有制下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下一篇:心理干预视角下儿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