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体会

时间:2022-05-09 04:07:33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体会

摘要:通过对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薄弱环节的剖析,对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对探究式教学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探究教学;新课标研究;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68-01

1.时代背景呼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创新的竞争和创新人才的竞争。而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更是学生是否能成才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几年来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究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对中学物理教学存在不重视实验探究进行剖析

中学物理教学现状表明实验探究是极其薄弱的环节,一些教师教学过程主要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部分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在教学中少做探究,他们认为"只要透彻地把物理概念规律本身讲清楚,发展学生的现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做实验探究同样能把课上好。""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和规律是重要的,但实验探究过程本身不重要,用不着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搞探究。""学生来实验室乱哄哄,经常损坏仪器,何必自讨苦吃?!""做实验探究不如自己讲实验""讲实验不如学生背实验"这些荒谬做法,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谈起。

总之,在探究式教学方面有困难,如何克服,如何加强探究式教学,教学目标如何实施,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是帮助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起指导作用的关键。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的思考研究

3.1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他们好奇心强,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用实验探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从问题开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思维。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激烈讨论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让学生模拟"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相撞事故的实验,取一装水的盆子,在水面上放两只小纸船,纸船的两头用细绳拉着,互相平行,保持一定的间距,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中间喷射水流。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分开的小船靠在了一起。学生概括出压强与流速关系是:流速大的地方,压力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力大。这些有趣的实验探究,使他们不断开启了知识宝库中的一个又一个大门,他们对物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3.2 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探究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摆正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地位。打破在原来实验中,结论多是已知的,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决定的,甚至步骤也被那些实验册陈述的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读数和记录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设计实验,利用物理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如飞机翱翔蓝天靠的是神奇的升力,而三国时代,诸葛亮放出一种"会飞"的灯笼,后人称其为"孔明灯",它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原因:灯笼内的热空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导致灯笼受到的浮力大于灯笼的重力,所以灯笼会上升。原因找到后,他们回家找材料亲自做"孔明灯"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靠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先天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具有自发性、先天性、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所以说没有物理实验探究,物理教学任务是不能很好完成的。

3.3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因为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它必须沿着一定方向,一定目的而展开,创造性活动,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生活中哪些现象不可能发生呢?然后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想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怎样运动?让这些问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他们就是未来中国的"爱迪生"和"爱因斯坦"。

3.4 引导学生领会前人的实验探究思想。物理概念和规律,主要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而一个成功实验,它的设计思想,总是包含着对已知知识的灵活应用与创造性的科学构思。许多著名的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都是极为巧妙而又有独到之处的。如托利拆利实验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值。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做一些跟课本上不同的实验,使学生知道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实验设计,各种实验设计又有不同的特点。这样做,对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自觉运用实验探究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必将起很大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点是将学生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物理教学参考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3]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教学》杂志社,2014

上一篇:房价回暖 京沪深房价超去年同期 下一篇:四川:公众参与形式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