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槎《蛤蟆灯》看“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时间:2022-05-09 01:41:42

从白槎《蛤蟆灯》看“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非遗”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有责任意识、探索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力促形成“有能人做事,有经费成事,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的工作格局,切实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为子孙留下缺憾。

关键词:蛤蟆灯;非遗保护;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永修县,地处赣中北地区,鄱阳湖西岸,赣江、修河、京九铁路、福银高速贯穿永修县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史为永修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深深扎根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随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扩展,我们感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忧虑也日渐增多。以我县白槎《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为例,谈谈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蛤蟆灯》,又称“捉蛤蟆”,是我县传统的《狮子灯》、《龙灯》、《蚌壳灯》、《车仂(le)灯》等民间灯彩项目之一,也是我们当前重点发掘、整理和保护的濒临灭失的项目之一。资料显示,《蛤蟆灯》是由河南移民邱光云老人(1921年出生)的祖父从河南带入永修的,距今约一百二十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永修县的白槎镇、梅棠镇等一带河南移民区。白槎《蛤蟆灯》集灯彩、舞蹈、打击乐、念、唱、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项目之一,也是我县唯一入编《中华舞蹈志・江西卷(书号:ISBN 7-80668-212-0/J・5)》的民间灯彩项目。

2011年下半年,我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组织一班人着手开展白槎《蛤蟆灯》的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几年过去了,这项工作几乎还停留在原地,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承人的问题。《蛤蟆灯》项目传承人邱荣森年事高且体弱多病,难以完成我们需要的完整的《蛤蟆灯》念、唱、做的表演及动作,虽然带了两个学徒(其实是为了完成《蛤蟆灯》视频录制工作临时雇请的两个爱好文艺的中年妇女),但《蛤蟆灯》表演动作中的捉、扑、跳、滚、翻等一系列体现轻、灵、俏等富含技术性的动作,不是一年半载的学、练就能完成的,《蛤蟆灯》资料采集的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专业人员的问题。影响这项工作进程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由县文广局分管“非遗”工作的副局长带队,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参与的六人工作组进驻白槎镇福联村开展《蛤蟆灯》项目发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参与工作的六人中只有两名分别从事舞蹈和摄影、摄像的业务人员,其余的均为非业务人员。仅根据采集《蛤蟆灯》项目资料工作的需要,最低限度也要保证有懂民俗、音乐(包括器乐)、舞蹈、摄影(包括摄像)等知识的业务人员参与,但我们文化馆在编的6人中只有两人是专业人员,四人为非专业人员(对于有约38万人口的永修县,一个县级文化馆不仅人员配备少,而且专业人极度缺乏,这种现象在全国县级文化馆中应该是个例)。因此,在采集《蛤蟆灯》资料的过程中存在,1、音乐(包含打击乐)部分的记谱无人担当,仅依赖简单的录音设备很难保证原始音乐、打击乐演奏细节的真实还原;2、《蛤蟆灯》中出现的道具“蛤蟆灯”,是一项包含扎制技艺、传统美术等多项技艺的综合体,由于“蛤蟆灯”表演艺人邱光云先生离世,临时请人扎制的“蛤蟆灯”在灵巧度和外观上与用于1986年8月九江电视台在我县摄制《蛤蟆灯》表演中道具“蛤蟆灯”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到了演出的表现效果。看过《蛤蟆灯》调查资料和示范表演的九江市“非遗”专家组成员、国家一级作曲家王庆华先生,对《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认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原始、完整性,舞蹈表演的真实再现和道具制作的技艺水平,是保证《蛤蟆灯》项目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的必要前提,其它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也是如此,《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之所以停滞不前,“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是一个重要原因。

找到了问题症结,就得对症下药。单位用人,引进人才,涉及到现阶段的用人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途径就畅通不起来,没有专业人才参与的业务工作,就没办法有效保证工作的质量,谁都知道“质量”在现实工作、生活、事业中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等一列工作同样离不开“质量”这条“生命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工作中存在的“人”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作者面前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这是有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事业有序发展的根本。因为这批掌握一定技艺、技能的传承人普遍进入古稀之年,已到时不待我关键时期,对那些生活处于清贫状态老艺人应给予生活上关心,物质上的帮助,这是最为直接、现实和有效的保护,让这批“活态的历史”继续为中华文化传递火种,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播撒在祖国的沃土上,为文化强国发挥余热,不留遗憾。2、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训工作,花力气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当务之急。这是由于现在年轻人观念的变化,生活、工作的不稳定性,和面对经济收入的差异,导致他们不愿入这个行拜师学艺。比如,一个有潜力和实力的歌手上台唱一首歌,不是一个有精湛技艺的艺人靠一刀一剪、一笔一画获取的收入可比的,这很现实。因此在培养一支稳定的传承人队伍,在各项关乎这些人的利益方面要给予政策的优惠与保障。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一个着眼未来的由文化、教育、广电等多部门和家庭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不可否认,多少年来,我们的影视屏幕播放的少儿节目,多出现的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如“米老鼠与唐老鸭”等一类国外的动画、动漫、现代歌舞,孩子们虽然喜欢,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但是稀缺对孩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的认知的培养。其实我们为孩子提供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很多,比如在幼儿园,老师可以教孩子剪纸、捏泥人、扎纸花等孩子喜欢手工劳动,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文物古迹、博物馆、文化遗产传习所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灭失后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尽一份心力。如果说经济强国可以强百年,那么,文化强国则可以强万代。

上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在煤矿计算机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等学校建筑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