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中见奇 第12期

时间:2022-05-09 04:40:02

兵无常势,虚虚实实,变化无穷。在兵力空虚时再故意显示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感到困惑;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种用兵之法显得更加奇妙。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在紧急关头,以大胆的冒险行动来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常能达到排解危难的目的。它不是靠实力战胜敌人,而是通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智谋战胜敌人,惊退敌兵。

郑国叔詹唬住楚兵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空城计的最早运用。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刚即位的原令尹公子元,特别想通过建立功业来显摆一下自己的能耐,于是他把进攻的矛头指向郑国。他亲自率领六百乘兵车,浩浩荡荡,一路拿下了好几座城池,直逼郑国国部。郑国都城兵力虚弱,危在旦夕,朝廷上下,一片惊慌。强敌压境,群臣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纳款请和,有人主张拼一死战,有人主张固守待援……然而,这些主张都不能解救火烧眉毛的危机,到底该怎么办?

真是危难出英雄。这时候一位叫叔詹的上卿说话了:“据我所知,这次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只想显示一下他自己的能力。这样,他一定会急于求成,又非常害怕失败。不如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郑国按照叔詹的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命令店铺照常营业,命令百姓继续来往,一如平常,任何人都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郑国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怎么像没事的样子?公子元赶到城下,觉得好好奇怪。于是他率领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看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旗帜和军队。虚耶?实耶?公子元一时间丧失了判断。他恐怕其中有诈,不敢贸然进攻,只好在探听好虚实之前按兵不动。

那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探子再高明,获悉敌人的准确情报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落实好的事情。在公子元知道实情之前,齐国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来了,公子元知道不能再恋战。好在之前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在失败之前撤退为妙。有意思的,公子元的撤退充满了戏剧性:他率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大部队不发出一点声响,而且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咦!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一是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联合其他国军队出城追击,二是想玩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把戏――用留下的空营盘,回应一下郑国!

李广惊走匈奴

提起西汉的“飞将军”李广,多数小读者可能并不陌生吧?大家是不是学过一首古诗叫《塞下曲》。诗中写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李广射虎”的故事:一天夜晚,李广带兵来到树林巡逻,疾风吹来,草木发出“沙沙”的响声。李广猛然觉得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他连忙拈弓搭箭,射了出去。第二天天明,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时,发现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支白羽箭,深深地射进了石头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瞧瞧!李广将军是多么神勇!

其实,李广将军不仅是神勇,而且非常有智课。对于空城计,他也有一次非常巧妙的运用。西汉时期,势力逐渐强大的北方匈奴,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奉命抵挡匈奴南进。有一天,皇帝派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便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在追击的过程中,忽然看见有数千名匈奴骑兵迎面袭来。

力量对比太悬殊,李广的骑兵寡不敌众,非常恐慌。李广镇定地稳住了队伍,他明白,自己的骑兵只有百余人,离大营的距离还有几十里远,如果逃跑,肯定会被匈奴追杀;如果按兵不动,敌人可能会有疑心有伏兵而不敢轻易进攻的。所以,李广若无其事地率骑兵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约二里远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还专注地看着战马在一旁吃草呢。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那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看到这种情形,匈奴恐慌起来了。他们从李广从容不迫的举动中,推断出附近定有伏兵,于是,便慌慌张张地逃跑了,李广率部下安安全全地返回大营。

讲这个故事之前,先出两个歇后语请小读者猜一猜――“诸葛亮弹琴”的后半句是什么呢?“计上心来”呀!那么这个“计”是什么计呢?当然是“空城计”啦!呵呵!接着再猜一个歇后语――“孔明大摆空城计”的后半句是什么呢?“转败为胜”嘛!哈哈,诸葛亮的空城计确实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让我们在这里再回顾一下吧!

三国时期,蜀将马谡失掉战略要地街亭后,魏将司马懿乘势率领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扑来。当时,城里只有2500名士兵,诸葛亮身边没有一员大将。众人听到司马懿兵临城下,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必惊慌,待我略施小计,便可教那司马小儿带兵消失。”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旌旗都收起来,让所有士兵原地不动。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统统打开,且每个城门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穿戴好鹤氅纶巾,领着小书童,在城楼上优雅地焚起香抚起琴来。

城下的司马懿看见端坐在城楼上的诸葛亮神态十分安详,身旁只有两个书童作伴。而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大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在仓皇的撤退过程中,司马懿一路在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从来都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们要快逃快逃快快逃啊!

上一篇:技术之美不仅在于外表 下一篇:手持什么来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