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研究

时间:2022-05-09 02:42:39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研究

摘 要: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学习习惯相对较差,课堂手机成瘾现象更为严重,对手机成瘾学生的身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课题组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个案深入访谈和多方调查,设计20多项影响因子进行排查,由表及里,先从手机成瘾学生自身原因和教师教学分析心理特征,再从其家庭成长环境、接受的中小学教育、社区生活环境等细致分析学生心理成长史,对大学阶段教学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庭、中小学及社会协同作用,建立起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手机成瘾;心理分析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日益稳固,我国手机网民特别是学生群体的数量持续增加。

高职学生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一线技术人员,相对本科生而言生源结构复杂、录取分数较低、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薄弱、人生目标不清晰等,课堂手机成瘾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高职手机成瘾学生的心理分析研究能更深层次理解手机成瘾异常行为产生的刺激源和心理变化过程,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文献综述

1.同类研究工作现状

据万方数据库统计,手机成瘾的心理学探析论文在国内最早出现于2005年3月,与国际基本同步。三年后在2008年1月出现了一篇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2009年没有相关论文公开发表。2010~2011年每年发表相关论文不到10篇,从2012~2013年每年为11~13篇,2014年至今出现量的跳跃式增长,每年32篇以上。国内外对于课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手机功能研发和无线上网速度快捷便利而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学相关的手机成瘾文献主要可划为以下早期2008年前的定义研究、2008年到今测量手机成瘾程度研究和2012年至今的成因研究三大类,近年来的成因分析可分为人格因素、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向。

2.同类研究不足

(1)因课题研究时间较短,公开发表的论文无个案追踪研究,心理分析以大量的量表调查为主,寻求数理变量关系,对于量表国际上却无统一的标准,量表设计因子较少。

(2)不良行为的产生有着演变过程,文献心理分析结果相似度高且不够专业,局限于当前表象,基本不涉及行为形成的个人、学校、家庭等历史深度分析。

(3)对策部分较空泛,仅限于就事论事,对不同的手机成瘾学生缺乏个性化解决方案,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不强。

二、手机成瘾的负面影响

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发现课堂上基本不听教师讲课,低头玩手机的学生,都能意识到手机成瘾产生的心理乃至身体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但很难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个人带来不利影响主要有:

1.关键职业能力不强

手机成瘾对学生心智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评价为德国关键职业能力(KEY COMPETENCE)偏弱。在个性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个人比较不自信,很难展现毅力、平时不够乐观,各类班级集体活动不积极,在班里处于被边缘化的个体。

2.隐性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手机成瘾学生心理普查结果未必定性为典型的抑郁、焦虑或精神问题。

3.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身心健康相互影响,手机成瘾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晨跑和体育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学生。

4.法制意识相对淡泊

手机成瘾学生相对法律意识淡泊,严重者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三、手机成瘾的心理分析

为防止大规模普查量表形成过于关注横截面表象的弊端,课题组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于2015年9~12月对随机抽样的20名手机成瘾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预估存在关联度的22个因子:出生时间、性别、电脑成瘾程度、网购情况、健康状况、社团活动、体育活动、恋爱情况、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寝室关系、月生活费、教师教学能力、班主任关心程度、生源地普遍教育情况、生源地经济状况、中小学成绩排名、中小学获奖情况、家庭月收入、家长文化程度、家长关注度、父母婚姻状况等。访谈结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现状横截面到纵向切入,对因子筛选后分为大学现阶段分析和心理成长史分析两大类。

1.手机成瘾学生的心理分析

(1)与性别有较高相关性,95%为男性,如女生手机成瘾,需特别关注是否存在严重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或自杀倾向。

(2)手机成瘾与是否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无关。访谈发现,手机成瘾与学生是否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或谈恋爱不直接相关,换句话说,原来就手机不成瘾的学生谈恋爱后,转变为上课时手机成瘾、情话连绵。

(3)手机成瘾与电脑成瘾密切相关,在学生可以使用电脑的时空,往往自动终止过度使用手机,无论是手机成瘾还是电脑成瘾,成瘾学生均逃避现实社会的挫败感,转而在网络世界寻找慰藉。

(4)从手机成瘾学生课堂上手机的用途来看,纯属消磨时间,以手机为工具与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隔离,以此体现自我价值。手机网购成瘾不明显,课堂上手机用途从大到小依次为玩游戏、看视频、刷微博、QQ聊天、听音乐、找新闻等,无太大的学习或产出功用。

(5)学生上课的座位距教师远近与手机成瘾直接正相关。因大学生上课可以自由选择座位,手机成瘾程度越高的学生,其座位往往距离教师越远。从侧面反映学生主观上意识到上课玩手机是错误的,距离教师越远,越容易逃避心理压力。

(6)手机成瘾直接影响课堂效果,上瘾程度与教师的教学趣味性呈负相关。对于教师采用鼓励为主,学生参与度高,需要声音、图片及动态合作且有一定难度的游戏、表演、竞赛、演示等手机成瘾相对不明显,但是对于难度较高、静态文字较多的案例分析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控制能力较强,教学组织紧凑,音调起伏较大,上课动静结合,颇具幽默感的教师,学生较少玩手机。

(7)手机成瘾与课程教学考核严格程度呈现负相关。访谈发现,手机成瘾学生对“课程考核游戏规则”相当敏感,具体表现在凡是课程教学考核管理严格,特别是过程考核分数超过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平时课堂表现权重超40%,补考通过率较低的课程,学生相对来说较重视,课堂玩手机程度较低。

(8)手机成瘾学生集体性的社团、体育活动参与度低,普遍综合文体成绩不突出。有个别学生仅单项体育或单项舞蹈特别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身心关爱程度、集体荣誉感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弱。

2.手机成瘾学生的心理成长史分析

高职学生现阶段手机成瘾的表象背后,与心理成长史密切相关。课题组除个人深度访谈外,通过寝室同学、老师、家长及档案资料全方位深入剖析学生幼年―童年―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过程,总结如下:

(1)与出生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2)与是否早产儿没有显著相关性。

(3)与是否母乳喂养没有显著相关性。

(4)与家族精神病史相关性不明显。

(5)与家庭是否离异没有显著相关性。

(6)与生源地没有显著相关性。

(7)家长文化程度都在高中及以下。

(8)家庭收入属于当地中上或上等水平,无需为生活费用担心。

(9)手机成瘾学生在有记忆的幼年和童年,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过于关心自身的工作成就,大多数把孩子寄养在他人或长辈家里,即便与子女一起生活,也由长辈照料为主,对子女的关注度严重缺失。

(10)受调查学生认为,中小学班主任的关心、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自己个性的形成关系较大。初中是分水岭,手机成瘾学生从初一或初二开始成绩和各方面表现处于班级后10%,较少得到班级同学、老师的正向鼓励和积极关注。

(11)与其他同学相比,家长在中小学阶段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落后的现象缺乏重视,不能自我检讨家长存在的问题,不能与子女深入情感交流、对子女缺少持续关爱。

(12)由于中学课堂及课后管理较严,家长从财力上不支持购买高档手机或带手机进校,手机成瘾现象不普遍。中学时代由于生活社区环境所限沉迷网吧,网络成瘾现象突出,特别是打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着迷于这些游戏或网络聊天短暂、即时正向或打败反向激励产生的成就感,对需要长时间刻苦努力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不感兴趣。

四、研究成果启示

高职学生是国家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分析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有助于教师深层次理解学生、帮助学生、爱护学生,有助于采用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合理安排教室座位,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通过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心理预防机制,通过心理分析排查,及时防止自杀等异常现象的发生;有助于心理治疗,通过分析学生心理成长史,了解到异常行为的形成有着缓慢的发展过程,更好地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学习的自主积极性,改掉非理和不良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关键职业能力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家庭、中小学、社会转变观念,特别是家长要增强与子女的沟通和关爱,中小学教师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价值评价体系,着重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健康业余爱好,逐渐培养学生自信、快乐、爱心、毅力、果敢、无私等良好品德,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余莉,郭诗卉.手机成瘾学生与大五人格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4).

[2]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等.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4).

[3]蔡乐婷,郭晨,吕可心.手机成瘾倾向、人格特质与成就目标取向的相关[J].东方教育,2014(12).

注:本文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手机成瘾学生的心理研究――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立项号:A-0161-15-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篇:高校古筝教学创新与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