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的艺术 纪录片照明技巧

时间:2022-05-09 01:54:21

光线的艺术 纪录片照明技巧

静物摄影照明它实际也分为室外静物照明和室内静物照明两个部分,一般静物照明通常是指室内静物照明。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摄影者认真对待的,这其中也给摄影师创造了一个施展照明技术和艺术的基本功的地方,同时也展示摄影师对静物摄影的理解和整部片子把握程度的考验,使摄影静物照明的风格既不能太强,又不能太弱,它是整部影片不可缺失的部分,在摄影师的眼里静物同样是有生命的,会说话的,它不仅仅是在整个影片摄影照明影调上的统一,更是影片摄影照明风格上的一种提升,处理好这种局部静物照明和整部影片的关系尤为重要,使影片的内容和表现力更加的丰富和绚丽多彩。

一般来说室内静物以拍摄书本、报纸的物体较多,但也不排除更多的诸如金属、塑料、泥土、陶瓷、玻璃、液体、纸张、挂件、水果、蔬菜、花朵、植物、皮毛等物质,凡是室内外不运动的物体我们广义上统称为静物,只是静物的大小,形状和质感不同而已。

合理安排 突出质感

对于室内静物来说,只要拍摄对象不是特别大就好办,一般来说五盏灯就足可以完成对静物的创作过程了,我们在实际的拍摄创作过程中经常有个误区就是贪大求多,好像用灯量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实则不然,由于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往往科教纪录片摄制组人员的配置比较拮据,更重要的是用灯的多少实际取决于拍摄的对象为何物,是大?是小?是圆?是方?质感如何?因为今天电影胶片和高清摄像机的感光度都非常的高,胶片的感光度今天能达到ISO1000这是我们科学纪录片摄影师和照明师的福音,提倡用最少(适合)的灯光器材,营造出(打出)最佳的摄影照明效果 。

记得在拍摄《中国记忆》的时候,导演要求拍摄一组古代的石刻和陶俑,石刻表面的字迹磨损的已经很浅了,如何把这些石刻的字迹拍摄的再清晰一些,只需要两盏灯就可以解决问题,一个聚光灯从石刻侧面的左上方照射石刻版,灯光的位置越侧越好,这时你会发现,因为投射的阴影(暗部)全部会在字迹的凹陷部分,这时反差明显加大,像黑色的毛笔字一样,只是我不需要字迹太黑,我需要的是提高暗部的密度,在拍摄体的正面再加一盏散射光或者增加一块反光板给石刻表面来提高一些亮度就好。你会发现拍出来的石刻字迹轮廓清晰,但又不是特别的生硬,光的影子简洁干净,石刻的质感也被反映出来了。

静物照明篇 1

用玻璃作载体

22集大型高清科学纪录片《黄河启示录》以大量的出土文物为主要拍摄对象,史诗性的从1万年前的河南的贾湖文明、裴李岗文明和磁山文明

的石器一直到半坡的采陶文化,展现波澜壮阔的黄河文明,前后一共拍摄的土陶器物将近200多件,这将是目前中国纪录片拍摄文物静物最多的一部科学纪录片,其中《大地曙光》、《绚丽的采陶器》两集,每一集静物的内容要占整个影片篇幅的五分之三,可想而知静物照明在影片的分量是多么的重要。此片不仅在静物拍摄的镜头数量上比较多,而且在拍摄的难度也比较大,总导演要求不仅要表现器物本身的原貌,更要突出陶罐给人带来的美感、抚摸感、亲近感、要有大博物馆的气势,要有艺术的再创造。每一件器物几乎全部都是在玻璃上或者玻璃转台上完成拍摄的,玻璃是拍摄静物比较好的载体,器物的形状倒影在玻璃上使本来比较硬的物体瞬间变得柔美起来,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器物方法。

但在玻璃上的拍摄是一件让摄影师最头疼的事,因为每个摄影师都会遇到同样的麻烦,一盏灯就是一个高光点,逆光一打,玻璃上的反光,污物和微尘原形毕露,即使空中的一点点漂浮物都逃不过高清摄像机的镜头,都会对我们的拍摄造成影响,我们准备了很多毛刷和玻璃水,有专门在电视屏上负责监视玻璃板上和空中的漂浮物,我们逆势而上正是利用玻璃反光的特性在玻璃的衬托下把器物拍摄的美轮美奂,我想利用玻璃拍摄的同时又给我们的照明提供了又一个难得的灯光位置――脚光,好了,我们几乎可以360度在器物的任何方向给器物打灯。

使用特图力

另外在拍摄科教片静物时,使用特图力Dedolight是一件最好的照明利器,最早它是拍摄故事片人物时作为一种“藏”灯来使用的,因为它的灯头体积较小,便于藏匿,但再后来特图力却大量的使用在小的静物上照明,它可以完成在物体上的方圆、强弱和虚实变化的照明处理,效果很好。一般来说器物都是圆圆的不是很大,最常使用的一盏灯是在器物的下方,也就是在玻璃板的下面作为脚光使用,然后在器物的上方(顶光)再加一盏特图力形成上下垂直对打,这时你会发现器物中间会有一圈明暗交接线,这时陶罐立体的“圆”已经初步形成,我们只需要稍加调整上下的特图力,使明暗交接线的“线”变得宽一点或者窄一点,虚一点或者实一点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先把器物的体积的大形给打出来,其他的问题就容易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下一篇:春天里的电影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