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专业“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初探

时间:2022-05-09 01:23:55

非传统专业“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初探

[摘要]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以“确定一个目标,发挥两大优势,坚持两个‘互动’,加强三方面建设”为核心的“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这为现时的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同时对相关非传统专业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非传统专业 双互动 专业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归根结底体现为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许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纷纷开办了一些非传统新专业。“非传统专业”指在高教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开办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应用型专业。“传统专业”指高校中创办历史悠久的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据统计,非传统专业在近年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比重占1/4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2。随着高校非传统专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及人才培养质量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研究中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由于国内高校的发展特别强调以重点学科的优势去赢得大学的社会声誉。因此,作为品牌专业的传统专业纷纷受到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专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与有一定历史的传统专业相比,我国高校大部分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主要集中在教学建设的摸索实践中,对专业建设的系统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目前,非传统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建设重视不足,轻视学科建设;(2)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科研力量薄弱;(3)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不多;(4)部分专业的内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脱节。因而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成为了高校专业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依托学校传统地学的专业优势,逐渐形成了非传统专业“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应该充分利用传统专业的专业建设的资源和优势,实现非传统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借鉴传统学科的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构建了“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所谓的“双互动”就是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教学与科研互动,以此来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框架如下:

三、“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内涵

“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实践系统,我们在实施中,主要开展了以“确定一个目标,发挥两大优势,坚持两个‘互动’,加强三方面建设”为内涵的系列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是21世纪大学的根本任务。作为省属院校地质类学院创办的旅游管理专业,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主要培养旅游饭店、旅行社和导游方面的人才,而旅游开发人才非常缺乏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培养适应新世纪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创新型人才”。

2.发挥地学和地缘优势

(1)发挥地学优势,形成专业特色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及依托,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与地学背景密切相关。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思路上,充分发挥本校传统地学专业的优势,把旅游科学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突出旅游地学的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学方面,开设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其开发的认识。同时,我们依托学校峨眉实习基地,建立了旅游地学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深刻了解地学与旅游的关系,培养具有大地学观的旅游开发人才。

(2)发挥地缘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成都是中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作为四川省省属高校,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全省各地旅游局和旅游企业逐步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一方面,在教学计划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改革的推进等方面,与旅游行业进行直接交流,补充业界最新的知识资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另一方面,紧密依靠这些旅游企业,建立具有良好实践效果的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实战基地。这样,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满足地方旅游开发对人才的需求。

3.坚持两个“互动”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两个“互动”,实行“推-拉型发展”的跨越式办学思路,即以旅游地学硕士、博士生培养占领制高点,推动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行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以生产、科研成果促进本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看,专业建设早于学科建设,对非传统新专业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非传统新专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该加强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成都理工大学早在1994年就开始从地质学科点招收旅游开发与规划方向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地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是四川省内培养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最早的单位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成都理工大学于2006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拥有旅游管理硕士授予权,现已基本形成本、硕、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2)教学与科研互动

目前很多非传统专业,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往往注重教学建设的摸索与实践,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科研力量薄弱,故而部分专业的专业建设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脱节。“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活动科研化”是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又一大体现。近年来,该专业教师先后完成了80多项四川省各级区域旅游规划及旅游景区开发规划项目,为100多个县、市(州)的旅游开发与规划提供过旅游开发咨询,为四川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中,我们坚持以生产、科研成果促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三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开展大学生科技立项课题30多项,其中《峨眉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获2003年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三等奖,《大九寨红军长征纪念碑园旅游产品创新开发》获2004年成都理工大学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一等奖,《夕佳山古民居旅游的保持性开发》获2006年成都理工大学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一等奖等。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来源主要来自各个专业教师的科研立项。

4.加强三方面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专业建设要靠教师完成。我们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集中精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内转外引,除了鼓励本校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科研)经验地质类教师转行从事旅游专业教学与科研,还从各大院校引进品学兼优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②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内部送培相结合,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送培素质良好的青年教师到校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加速培养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③“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鼓励教师参加“产学研”实践,运用“产学研”成果来推进“研究式教学”,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展示给学生;④聘任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配备上应取其长,去其短。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课桌教授和实践指导老师,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挂职培训和实习。

(2)加强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原则,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和拓宽专业领域。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综合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群、综合知识教育课程群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力求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实现研究式学习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以理为主,文理结合,并大大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并结合培养目标,开设了《旅游地质学基础》、《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旅游计算机辅助制图》等特色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同时,不断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①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和实践,通过更新内容、整合优化,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比如《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了实习实训课程的受益面。②狠抓研究式实习基地建设。我们选择教师科研所在地如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峨眉山、卧龙大熊猫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华蓥山部级地质公园等作为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③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省内、全国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④开展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队,多次获得省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2008年暑假,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发挥本校地球科学学院在旅游开发与规划方面的技术优势,组织了“成都市汶川大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对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该实践队获四川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该实践队所提出的关于保护地震遗迹、结合灾后重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建议已受到灾区旅游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成都市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对策建议已被由四川省旅游局及成都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成都市片区旅游业恢复重建实施规划》规划组所采纳。

四、结束语

几年来,成都理工大学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背景出发,借鉴传统专业的建设经验,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缩短探索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向优势专业的转变。在实践过程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为深化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有益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首届毕业生班(2000级旅游管理1班)荣获“四川省先进班集体”及“全国先进班集体”的称号。2005年,2002级旅游管理2班荣获“四川省先进班集体”的称号。2005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改项目《实施“研究式”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荣誉是对我们实施“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充分肯定。

“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对我国高校非传统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推动了专业建设研究的发展,也给现时的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周济.谋划改革的新突破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几点思考[A].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钟志平.建立“双体系”教育体系突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特色[J].旅游学刊,2003,(S1).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学教改项目:我校旅游管理非传统专业“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即时性评价的现象及建议 下一篇: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