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09 12:45:41

海明威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美国现代作家之一。他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中国学术界研究者们借助西方的心理学,美学和文学批评等方法对海明威作品作出了新的诠释,新的角度不断被挖掘。此外,学者们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海明威的作品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并且运用文化人类学,现代语义学和文体学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和哲学思想。本文将对海明威研究的成功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梳理和评述。

【关 键 词】海明威 研究 综述

首先笔者对海明威作品的现代叙事艺术也即创作风格做了一个梳理。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由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海明威。“现代叙事艺术”素来为海明威研究的热点之一。

首先从语言文体方面来看,一般学者们认为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以电报式的简洁,生动,优美,含蓄而著称。戴金喜在其《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一文中认为海明威喜用安格鲁・萨格森词汇,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其行文以短句为主,穿插以长句。薛海燕在其《主题的微观再透视》中指出海明威喜欢用大量的自由直接隐语和独白式直接隐语。在《老人与海》中,仅就飞机飞过天空至老人将致命的鱼枪刺入大马林鱼的胸膛这一片段而言,共出现了41处自由直接引语,20处直接引语。由此可以看出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简洁,流畅,质朴无华,有极强的画面感,节奏感和音乐感。

其次从叙事技巧研究来看,主要认为海明威采用客观真实的有限叙事方法,使叙述尽可能冷静客观,拒绝主观干预,让人物按照客观逻辑来行事,在行动中显示个性与品格。何海英在《独特的形式美――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中认为他的小说常常只有人物的对话与行动,由人物角色的行动和事件,造成一种具有实感的画面,通过情节的发展来提示主题。

最后关于象征性,许多学者认为海明威善于通过象征来扩大他作品的容量,含蓄地表达他的思想,他运用象征的技巧十分高明,从不滥用,而是根据作品的内容巧妙地发挥这种“诗的技巧”,使本来平面的肖像一下子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深刻性和生动性。苑东香在其的象征手法》中提到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大马林鱼象征人的理想,追求和目标。关于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这些鲨鱼无疑是冷酷和可怕的异端世界的象征。恰恰相反的是,老人是整个人类的美好象征。

关于海明威思想的研究可谓是不计其数。笔者主要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研究领域:硬汉精神,海明威的死亡意识,虚无意识,悲剧意识和荒诞意识,哲学思想,生态思想和伦理思想。

硬汉精神

可以说被研究的最多最透彻的就是海明威的硬汉精神或者准则英雄了。在海明威看来真正的英雄不在于那些胜利在望时的勇敢,而是明知前面是失败而依然挺起胸膛无畏地走下去的人,即西西弗斯式的英雄。张丽,孙周年在《死亡・孤独・抗争――论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中提到海明威将西西弗斯式的绝望与奋斗相融合,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醒冷峻的现代悲剧意识。刘久明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中认为海明威的硬汉们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从《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到《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和《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可以看作是海明威的人物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是如何从一个消极处世的迷惘者而成为一位积极抗争的悲剧英雄的。

海明威的死亡意识,虚无意识,悲剧意识和荒诞意识

对生命悲剧性的揭示,贯穿在海明威全部小说中。海明威几乎所有小说都写到死亡或涉及死亡问题,以至有人提出死亡是他全部作品中潜在而又反复浮现的唯一主题。死亡无所不在,它不仅是生命的终点,而且随时威胁人的生存。暴力,战争,手术,拳击,斗牛,狩猎等,都渗透着死亡的。伍建华在《海明威死亡意识论》一文中认为海明威笔下的死比生更现实,也更真实。《乞力马扎罗的雪》对主人公哈里弥留之际各种复杂心理的描写出神人化。苏顺强在《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中认为海明威的小说浸透着一种虚无思想,海明威的人物是痛苦的,他们因虚无而痛苦,又因痛苦而更感虚无。海明威的虚无思想决定了他创作的主题――“人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性”。这一主题形成了海明威作品的令人沮丧的、低沉的基调。苏煜在《试论海明威的荒诞意识》中说海明威虽然不属于荒诞派作家,但他的作品中却透发出强烈的荒诞意识。在海明威的笔下,焦虑是荒诞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海明威的哲学思想

首先叔本华的“人生即是痛苦”的哲学命题,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形象化的体现。林一民认为叔本华曾作过比喻:人生如同怒海行舟,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到头来,却走向必不可免的船沉海底。《老人与海》带着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浓厚色彩。人们在桑提亚哥老人归航的途中,在他小船的破帆上,看到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子。

其次是尼采的超人精神,尼采认为美体现在强力意志、超人之精神,人生是悲剧的人生,唯全意志意欲的艺术才能让人摆脱生之悲剧。而海明威其人以及其作品中的硬汉精神、主人公的悲剧性的人生以及创作语言方面正好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和悲剧人生的美学思想。戴树萱在《尼采哲学、美学思想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说道也正如尼采所认定的美是具有强力意志的特征一样,海明威眼中的美也是体现在强力意志上。

最后是存在主义对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孤独,痛苦,虚无的。因而重要的是人自己的行动,“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在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中,同样强调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杜隽在《海明威与存在主义》中提到海明威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也与存在主义作家(如萨特)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海明威的小说简约,含蓄,不注重人物性格的生成,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刻划人物。这两大特点与萨特的“境遇剧”创作有惊人的一致性。

生态思想

近年来,随着生态思想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从生态角度来阐释海明威的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着明显的生态意识,然而海明威本人的生态意识却是矛盾的。马云霞和郝佩宇认为海明威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热情歌颂桑提亚哥老人不屈不挠地与代表自然力量的大鱼和鲨鱼搏斗的精神;另一方面,他描绘浩瀚的大海五彩缤纷,静谧迷人。重返自然的怀抱是生态文学批评的另一理想这一理想也在《老人与海》中体现出来。桑提亚哥就是敬畏自然的原始先民的化身。老人的梦境也充分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愿望。在老人远航前、船上休息时,以及老人远航归来的睡梦里,呈现的都是金色的海滩,与人相处融洽的狮子,还有怡然自得的人们,人完全地融于自然。这是老渔民的梦想,也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想。邓世彬在《二元对立自然观的悖论――生态学解读》解读了《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待自然的双重性。他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人应该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高唱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表现了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迷茫。

伦理思想

聂珍钊在《丛林法则》一文中深入探讨了《老人与海》中的伦理意识,《老人与海》中,反复出现的狮子形象体现了自然界的丛林法则,揭示了潜藏于老人潜意识里生存竞争的伦理意识。老人出海捕鱼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老人同大马林鱼和鲨鱼之间的血腥搏斗是按照动物界的伦理进行的一场生存竞争,是为老人信奉的丛林法则作出的伦理诠释。老人用自己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伦理混乱的典型范例,他的失败表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伦理越位,不能毫无限度地入侵大自然留给其它生物的领域。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作为有争议的热点来被解读和研究的。有研究者认为海明威倾向于用男性视角来创作而忽略女性,甚至故意将女性妖魔化。而有些研究者则认为其实海明威是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于冬云在《对海明威的女性解读》中把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像海明威的第一个妻子哈德莱,第四个妻子玛丽、《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战地钟声》中的玛丽亚等都是这一类型的女性。她们是海明威和他的男主人公心目中的“天使”,其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她们是男人的审美对象。其二,她们是男人征服的对象。第二种是有自我意识,要求与男人平等甚至竞争的女性。可再被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魔女”。在父权文化世界中,“魔女”指称那些不道德,诱惑男人、对男人的主置起破坏作用的女人。这种类型的女性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有《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布莱特是一个有着明确的性意识的女性,而且她也不愿为杰克放弃自己的权。第二,女英雄。《战地钟声》中的比拉尔是海明威笔下唯一一个与男人并肩战斗的女英雄形象。隋燕在《没有女人的男人――也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中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带有很强的男性意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始终处在男主人公的阴影遮蔽下,成为没有话语权利的傀儡。

近年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学者们也经常将海明威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林一民将《老人与海》和《一个人的遭遇》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都是从哲学的高度,直接对人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意义进行独特的表现。但是,由于两位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哲学观和艺术观不同,又是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层次去考察人的命运,因此两部作品在基调和风格上迥然不同。

沈一鸣在《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认为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首先都是英雄,也就是说,他们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他们都敢于挑战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敌手,无论这敌手是人,社会,还是抽象的命运。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拜伦式英雄悲剧性在于其理想主义的努力的失败,他们往往怀着满腔热情,但最终还是不免会失败,甚至毁灭个体生命。海明威式英雄的悲剧在于理想主义的缺失和意义的虚无。

参考文献:

[1]王宁.海明威的美学思想及创作实践[J].外国文学研究,1983(3).

[2]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J].南平师专学报,2006(1).

[3]薛海燕,徐莉华.《老人与海》主题的微观再透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7).

[4]“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J].柳东林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上一篇:隐喻视角下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 下一篇:《阿拉比》的美学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