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活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5-08 10:36:41

试论生活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之一,这里的活力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运用等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语文自古以来就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语文更是学好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但只要是教过语文的教师都知道,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是靠学生在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中,点滴的积累下,在生活实践的耳濡目染中渐渐提升的。这里面,生活对语文素质的提高更是不容忽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实践是重要的,生活即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一个大舞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达到一种内在的深化,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途径可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综合能力。

一、在兴趣中学习“语文与生活”。

现在的苏教国标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这一类实践性颇为强的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那里面的内容看似简单,而实质上,这些题目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得相当近,又可以此为端点向外拓展。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并能从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确实是要动一番脑筋的。这一题型的编排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平台。“语文与生活”题目内容设计可谓巧妙。教者可利用这一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的兴趣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吸收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能走到生活中去应用。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课本中就有许多这样的题目,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让学生起店名,并能说出自己的独特创意。课堂上许多学生能根据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积累到的一些经验,从地名、人名、经营特点、经营范围等方面起出了许多很有创意性的店名。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收集一些自己认为很不错的店名,结果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分组、分地点完成这项很有意思的任务,并且还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如有些同学提醒店主个别字用错了,有些同学建议店主如何让商品分类摆放等等,大家在汇报他们的成果时谈了很多收获,有的同学还把感触写成日记形式在全班进行交流。我想,这应该就是学语文,就是生活与语文高度融合的一种方式吧。这样的方式无疑能够使同学们不完全囿于课本的束缚,而是一种思想的放飞,生活的积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二、从课文中挖掘生活源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文章,当我们带着学生徜徉于文本感人至深的文字中时,教者就要闪现教育的灵光,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生成。这里的生成内容是不固定的,学生的生活经验都是有限的,此时的教师可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既是学生中的人,也是教育中的人,甚至是宇宙中的人,不管是怎样的角色,教者都要独具慧眼,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亦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世界。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在欣赏了不同季节烟台海的独特景观之后,纵观全文,脉络分明,分别写了冬、春、夏、秋四季的烟台风光和烟台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一位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写,而先写冬天海的景观呢?这其实就是一个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当然,只要想得合理都行,但大多数同学的意见都是这样的:因为烟台海在冬季的景色最壮观,最吸引人,所以作者就这样独具匠心地安排了。我灵机一动,让同学们做一做烟台小导游的同时,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带着一批游客到我们的家乡,你会怎样介绍?怎样才能把家乡的独特景观和风土人情像作者介绍烟台海一样,说出它的迷人之处呢?对于这样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问题,同学们竟然谈得很平淡,甚至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家乡了解甚少。于是,我又提出一个建议,放手让大家去进一步挖掘家乡的人文景观,走到生活中去了解家乡的历史,家乡发生的变化,出现的名人轶事,地方特产等。同学们一下来了兴趣,先在班内讨论了主题,分好工,还用平时休息时间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同时我还带着他们走到农民家中,走进蔬菜大棚,走近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些同学竟然连一些最基本的蔬菜都辨认不出来。他们通过老农的介绍,仔细的观察,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如西红柿是怎样长成的,蘑菇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农民们口中的蔬菜学名叫什么等等,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可谓受益匪浅。有些同学也从书中网上等处知道了家乡盐城出现的名人轶事,认识了“二乔”,知道了“盐城十景”,也明白了家乡“郭猛”名字的由来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进社会的同时也走进了大自然,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父辈们生活的世界,这样他们在介绍家乡景观与家乡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时不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素材,更是从活动中培养了他们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当然也让他们了解到生活正是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三、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素材。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形形的人在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事,细小的事,皆可以引起学生有意无意的注意。其实这也是一种语文学习,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一个内容更加丰富的课堂。只要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就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在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基础上挖掘更多的学习资源。近来,许多人都喜欢在晚饭之后做起健身操,跳起健身舞,而且在乡村,这样的活动本不多见,每天晚上一些固定的地点总会围聚着许多人,大家在激越的音乐声中跳得很带劲。这本是一件带动全民健身的有意义的活动,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像看戏一样感到新奇好玩,有些学生也加入到围观的群众中,甚至草草完成作业。有些学生则觉得音响声音太大,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一次晨会课上,我无意中谈到了这一话题,没想到同学们对此有许多不同的反应。鉴于此,我让大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这一话题进行辩论。首先让他们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这也是与学生实际情况想联系的,因为现在许多家长过多地注重了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他们体能的锻炼,平时学习紧张,六年级了,又面临毕业升学的冲刺关头,似乎跟他们谈锻炼是一件无聊的事,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家向父母或邻居打听一下他们参加健身舞之后的作用,然后再去查找一些科学的健身方法,最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以“锻炼是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为主题的班会。这样同学们不仅懂得了锻炼的重要,还正确地重新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有些平时比较娇气的学生不要家长接送,坚持自己步行上学。为达到锻炼的目的,同学们还建议学校领导组织大家举行了一次广播体操比赛,大家还派几个代表建议跳健身舞处把音响声音调低,时间合理安排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也不放弃写作锻炼的一次机会,让大家把最近参加的这项有意义的事写下来,由于是亲身经历,大家自然写得非常出色。

其实,生活包括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它们互相融合,互相作用。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这样的生活,他们在书本中感悟到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要感悟到学校、社会、自然的和谐并存,感悟到情感、知识、技能三者的相互促进。而这一切的培养与提高的基础即是语文的学习,是语文实践的引导和参与。回归生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普遍倾向,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也体现了这样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可以看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较而言,它涵盖的内容、方式更广泛,更能注重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独立的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更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与生活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作用决定了每位教者在教学中都必须以一种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姿态与原则设计自己的教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具备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拥有高尚的人格,从而促进语文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提升。这兴许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吧,愿我们的语文教师共同践行吧!

上一篇:有效开展学生养成教育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中教师作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