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08 08:28:45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我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传统文化,积极极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加强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力图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几个方面突出学校特色。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35—02

在全球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国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为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影响到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大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传统文化,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文化,加强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大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把教育与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感情。

(二)培育优良校风

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经过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好思想作风,是一个学校领导作风、教师作风、学生作风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就会对师生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等发展潜移默化的、深刻且持久的巨大影响,因此,培育优良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校训

校训能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精神,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凝练。所以在制定校训时一定要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环境的优化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学生直接熏陶于其中的身边环境,物质环境除了营造美感以外,还必须有效发挥它的育人功能,用环境所承载的文化感染在校的师生员工。在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洁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等方面着力体现文化育人功能,使校园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一)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和隐形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生活教育,它丰富学生大学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促进青年服务社会,获得道德和艺术发展,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追求快乐的人生观等等。

(二)开展多种形式艺术活动,装点多彩校园

校园艺术是集艺术欣赏、艺术实践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以强烈的感染力、新颖活泼的表现形式、绚丽斑斓的视觉效果,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所以制定严谨高效的管理制度,为师生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使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制度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

(一)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

校园日常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广泛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理解和尊重广大师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当制度制定后,要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做到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加大执行力度,贯彻落实到位。

(二)引进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的重要原则。对表现突出的师生员工予表扬和鼓励,对一些违反制度规定的人,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做到奖罚分明。

(三)坚持稳定性和动态变化相结合原则

校园常规制度一旦制定好了就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权威性,但是也不能僵化,一成不变。[1]社会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发展着相应的变化,应该对制度进行考核和评估,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完善,使制度更好地贴近现实生活和服务实际工作。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适时调整原有的规章制度,取消阻碍学校进步、不利于于学生发展的旧制度,吸收新的思想,与时俱进,制定与时代同步、与学校发展相协调,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制度。

五、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等院校成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与互联网接触最紧密的群体。网络已经走进了高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学生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正悄然发生变化,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创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丰富多彩、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发挥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都出现了新情况,我们只有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途径,坚持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提高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一)增强主动占领意识,牢牢把握网上阵地主动权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完全打破了国家的地域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的生活风气极易趁虚而入,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我们要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将党的声音传到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重要的物质载体,加强网络硬件建设,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力争通过各种可行的渠道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增加网络信息传输线路的带宽,输入我国各领域的政策和信息,建设好网上宣传体系,使我国的信息辐射空间得以拓展。建设好校园网络硬件系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为师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三)完善网络管理监控机制

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上网综合症、“黄潮”、“黑客”、网上谣言、网上犯罪等。我们需要建设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完善的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相关条例,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机构,并出台长期一贯制度化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体系。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校园网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通过强化管理机制保证校园网稳定可靠运行。

(四)着力建设网络文化

网络环境下,高校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将是能否有效地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教育者应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新方式、新手段,努力开发能够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从而占领网络阵地。

(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

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行机制,严格网络纪律,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加强网上舆论导向的监控和引导,探索建立网上新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制度和网络管理制度,确保网络能按国家的管理规范运行。校园网络要积极开辟网络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网络法制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的文明网员。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大学.建设地学特色校园文化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A].冯刚主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一辑[C].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望奎探索甜菜产业科学发展新路 下一篇:语感的心理机制及养成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