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若诚剧本翻译看戏剧翻译的表演性原则

时间:2022-05-08 04:36:44

从英若诚剧本翻译看戏剧翻译的表演性原则

摘 要:戏剧的翻译多以文字欣赏与研究为目的,其舞台演出的属性大都被忽略。戏剧究竟是用来阅读还是用来演出?长期以来,这一直是戏剧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困扰戏剧翻译研究者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讲从英若诚先生翻译的戏剧文本探讨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关键字:戏剧翻译;英若诚剧本翻译;表演性原则

一,戏剧翻译的特殊性与"可表演性"

(一)戏剧翻译的特殊性

戏剧在西方常用drama和theatre两个词来表达。但是它们有着各不相同的内涵。在戏剧理论、戏剧文学、戏剧美学等研究中多用drama来表达。而在有关表演艺术领域研究中,则用theatre一词。苏珊・巴斯耐特(Susan Bassnett)认为,"theatre不是一种文学样式,而是一种艺术;语言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而对其他文学体裁,保护drama,语言都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作为戏剧剧本,也就是西方称的drama。

和小说翻译、诗歌翻译一样,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长久以来,与小说、诗歌翻译相比,对于戏剧翻译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普遍认为这是戏剧翻译的特殊性造成的。戏剧既是一种文学艺术又是一种表演艺术。戏剧的这种二元本质决定了戏剧翻译的复杂性。

(二)可表演性的提出

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是出自戏剧艺术理论中的术语,在西方早已有之,是戏剧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的特征。可表演性一词是苏珊・巴斯奈特在其《仍陷于迷宫中--对翻译与戏剧的再思考》一文中正式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借鉴了于贝斯菲尔德和库赞的戏剧符号学观点的基础上,巴斯奈特认为戏剧文本是不完整的。戏剧翻译应该遵循两个不同于小说和诗歌翻译的原则即:"可表演性"原则和'戏剧文本功能'。'可表演性'原则对于译者有两个启示:第一,'可表演性'说明文本的概念和表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二,戏剧文本内隐含一些'可表演性'特征--语言的动作性。因此,她认为,'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者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

二、戏剧翻译的表演性原则:英译剧本为例

(一)'直接效果'原则

'活的语言',是指演员将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话语以其富有感彩的声音传递给观众,使原来静止不动的语言文字转换成流动的音波。"除了韵律以外,最重要的是用字的平仄要符合韩语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表达莎士比亚的愿意,光是传达了台词的意思是不够的。莎士比亚的台词的音韵、长短,哪里要干脆利落,哪里要气势磅礴,连接台词的在什么地方,关键性的单词是哪一个,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英若诚在谈到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时如是说。(柯文辉,1992:200-202)

例:

(1)Duke: In the delaying death.(Measure for Measure, Act 4, Scene 2)

公爵:刀下留人!

(2)Isabella: That is the captain's but a choleric word. Which in the soldier is flat blasphemy.(Act 2, Scene 2)

伊莎贝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例(1)中,英若诚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选择了原文理想的语域对等形式,照顾了原文的长短和气韵,读来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例(2)巧妙借用汉语中的习语,意味深刻,生动传神,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语气和情态,具有很好的现场效果。

'脆的语言'要表现口语化的另外一个特征--简练。"简练者,才华之魂也。"("For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Shakespeare)我们不难发现,在英若诚的译本中,两词句,三词句俯拾皆是,并且平均句长、平均单词长度都符合口语的节奏,保证了戏剧语言的舞台直接效果。

例:

祁永年:烧了,烧了,你'完了'啦,哈哈!

・・・・・・

狗儿爷:(蔑视地)我会不如你,嗯?我会不如你?

(《狗儿爷涅》第一场)

译文:

Qi Yongnian: Burn it ,finish it. You 're finished too,aren't you?

・・・

Uncle Doggie: Me? Never had it as good as you?

[with contempt] Me? Never?

英若诚用'you''why? ' 'me?' 'never?'这些词句作为人物对白中的回应手段,语言简练,节奏感超强,再加上人物恰当的口吻,具有很好的现场效果。

(二)'语言的动作性'原则

马威在他的《戏剧语言》中式这样给动作性定义的:"如果人物的语言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矛盾冲突中行动着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希望和他的行动目的的话,那么这种戏剧语言必定是充满了强烈的动作性。"

例:

Linda: Don't you care whether he lives or dies?

琳达:他是死是活你放在心上吗?

琳达的这句原话充分体现出她对丈夫的体贴关爱、同时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对儿子的漠不关心气愤与不满,她的语言集不满、气愤、怜爱、责备于一体,径直指向她的儿子,言语的针对性明确,包含着强烈的动作性。英译:"他是死是活"动作性很强,极具舞台表演性。

(三)'性格化'原则

戏剧语言除了口语化,动作性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格化。戏剧同其他文学体裁不同,可以通过叙述和描写塑造典型形象;戏剧的双重特点,舞台表演的时空限制,决定了戏剧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物的台词。

例:

这个脑筋我他妈的伤定了!(And I did, by God.)

我当了一天舰长,我他妈就坚持!(but by God I made it stick while I was the captain.)

这些感叹句充分反映了魁格在剧中地位的强势,展示了他做人处事的风格。感叹句的使用使人感觉气势跌扈、痛快淋漓。在英语剧本中,多次使用'by God'来强化语气,英若诚准确地把握了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借用汉语中俗语的'他妈的'和感叹号的表现力,有效地传达了人物内心的强烈感受。

三、结语

戏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受众人数最多的艺术门类,无论是介绍外来文化还是向外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戏剧无疑使大有益处的。作为跨文化交流成功实现的关键,译者必须放开手脚,发挥创造力,尤其对于用于舞台表演的戏剧文本,遵循以上几个表演性原则使之以最佳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usan. (2001). "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Translation and Theat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英若诚译 《推销员之死》(英汉对照),[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 英若诚译《哗变》(英汉对照),[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 英若诚译 《狗儿爷涅》(英汉对照),[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马威. 戏剧语言[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7]柯文辉编:《英若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8] 任晓菲.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

作者简介:甘姝姝,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教师。

上一篇:浅析公路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的管理问题探讨 下一篇:浅谈海难救助之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