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学生主体 建构有效课堂

时间:2022-05-08 03:38:15

彰显学生主体 建构有效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构建者和生成者,离开学生的课堂不成其为课堂。因此,作为教师要真切关注学生,用心了解学生,在读懂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及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建构适合学生的课堂,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静”下来

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在有限的时间里学有所获。但往往因为学生太想表现自己,“静”不下来,浅尝辄止,不会和他人合作,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静”下来思考,“静”下来交流,“静”下来探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寻求一种“规范”下的民主,建立一种“尊重”下的信任。这种民主与信任体现在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中:课前学情的充分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教学;课中全面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要加强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起民主和谐的有效课堂。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活”起来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交流互动,学生“灵活”起来,课堂“鲜活”起来。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可借助“教室里的座位实境”这一有效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用行、列描述自己或好朋友的位置,并采用“我说你做”“接龙游戏”等形式检查,同时,为用数对记录、表示某位置埋下伏笔。在此基础上开展师生间的竞赛:学生用行、列描述位置,教师记录学生位置,由此创设问题“如何又快又准确记录同学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引入到用数、符号记录位置。如此,课堂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搭建开放的探索舞台,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精心设计一个个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引导学生做到“五动”,即动眼认真观察、动耳仔细倾听、动手操作演算、动口阅读交流、动脑思索与探究,在“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学习材料,抛出可探索的问题,给足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如,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各种动物头像图片、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为学生创造活动舞台。学生通过摸图片边线、描图形边线、量图形边线的长度等探索活动体验、感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

点拨引导,让学生会“动”。教师的有效引导能促成学生的自主探索。如,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关键在于将组合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求几个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因此,教学中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求面积,并且要求学生列出算式,交流想法,学生真正“动”起来。同时教师还要点拨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间的联系、差异,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巧用资源,让学生互“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上,要给学生交流互动的时间。有的学生用一般的解题方法;有的学生则另辟蹊径。学生在交流中资源共享,思维碰撞,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了,精彩纷呈。

课堂是师生的课堂。教师应发挥“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真正“动”起来,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建构起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湖北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

上一篇:构建英语课堂的有效载体———“小先生制”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