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配角”走上前台

时间:2022-05-08 12:22:34

【中图分类号】G633.3

现在不提倡说差生了,应该说后进生比较好。现在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成了优生的“配角”,有时甚至是观众,被老师置于遗忘的角落。他们总是走不出“配角”的阴影,成了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对学习就失去了信心,成绩自然惨不忍睹。

何为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的特点是缺乏动力与毅力,能力不强,知识面窄。恶性循环在其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越是学不好就越不想学,这样就导致语文知识掌握上的“贫富悬殊”越来越明显。这种恶性循环,很大原因是自卑心理造成的。如果能消除其自卑心理,帮助树立自信心,那他们一定会发愤学习,成绩也就会好起来。

后进生为什么成为后进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劳动与报酬不成正比。有的学生一直很困惑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无法提高语文成绩。笔者所教的一个学生在语文学科上付出了一定努力,期末考试成绩还是惨不忍睹,他禁不住发出了“很受伤”的感慨。劳动与报酬不成正比,严重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的人甚至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干脆放弃,破罐子破摔了。(二)、有心无行动。有的学生有上进心,也一直期待自己的语文成绩能有所提高,但守株待兔,平时不下一点苦功,课堂上不做笔记不动脑筋,课后也懒得拿起语文书翻翻,更不用谈做练习了。“天上不会掉下一块馅饼来”,这类型学生的态度决定了其语文成绩永远得不到提高。(三)、心态上的不重视。在各项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是学生最为漠视的一门学科。学生都知道,在语文中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是很不划算的,因此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所下的功夫少得可怜。后进生本来语文基础就差,再加上不闻不问的态度,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如何提高后进生的语文成绩呢?

“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耐心补差”。这一“困材实施”的原则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平时,对后进生要多关怀,多与其谈心,了解其薄弱环节,了解其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真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后进生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如果老师没有因此歧视他反而热心帮助他,那么学生的内心肯定会感受到温暖的阳光,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

对后进生,教师应倾注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爱心。平时常找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和障碍,并和他们一同分析他们不好的习惯会引发什么后果,帮助他们转变错误的观念,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并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教师注意留心观察他们,一旦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之处,就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激发他们好学上进之心。还要特别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即使被他们不好学、扰乱纪律的行为弄得很气愤时,也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说有可能伤害他们自尊心或挫伤他们积极性的话。

二、优先发言。在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往往是提问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忽视了后进生。即使偶尔有后进生发言,一旦回答出错或不完善,教师也会匆匆打断。久而久之,课堂上活跃气氛的主角永远是优等生,后进生成了默默无闻的配角。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让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中都能得到较好的思维训练和知识发展,要做到"顾此又顾彼"。不必担心因后进生的支支吾吾而影响教学的进度,也不要因为后进生一次两次错误或不完善的回答而将其“打入冷宫”。因为优先让后进生发言,能够使教师比较准确地获得学生学习活动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在上课时应多喊后进生回答问题,鼓励积极思考,所提问题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如果他们的答案有正确的一面就应多加鼓励,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激发后进生,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因人施教。后进生之间既有共性――平时作业差、考试成绩差,又有不同的个性偏差:有的是基础差,有的是学习能力差,也有的是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差。老师应尽快掌握他们的差异情况,再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辅导办法。

1、对于基础差的我侧重在字词句的基本知识上给他们补课,精选一些题型、题目让他们做,如字词注音、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组词、加或换偏旁、背或默写学过的诗文等,等他们基础知识较牢固后再深入到段、篇的阅读理解。

2、至于学习能力差的就进行双补――既补基础知识,又传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教他们一些学习的小窍门,如快速记生字(综合记忆字音、字形、字义),巧学课文抓抓中心,读懂重要句子的含意等。

3、对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辅导的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课时提醒他们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督促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复习、预习,这项工作主要交给班干部和优生“一帮一”,并和家长联系,让他们在家里也同样要求和督促子女。

四、培养习惯。《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结合语文就是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与置疑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对于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生来说,不预习单单依靠课堂上听讲,效果是非常差的。讲台上老师口若悬河,台下的学生目瞪口呆。有了课前预习,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心中有数,对于老师的授课也能听得进容易接受。如果后进生能长期坚持自觉预习,语文成绩肯定会有进步,而且在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会有大提高。

五、强化训练。由于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认识能力有缺欠,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学困生往往抓不住学习要领,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学中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为了强化后进生的“感知―理解―记忆”的认识过程,必须对后进生进行易混淆字词的区别、重点语句再理解、写作技巧再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为了检验后进生“恢复―提取―应用”的认知结果,安排查缺、补漏、改错的教学内容。进行以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主线,选编与差生能力相适应的练习与之相配合的教学与辅导,既给绝大多数学生以提醒,又强化了后进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逐渐达到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

在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更块地转化后进生,对策当然不止以上这几点。3000年前古希腊普鲁塔戈就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无论如何,面对语文后进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发挥师者的魅力,本着“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去感化去启发去教导他们,让他们的头脑能充分地“燃烧”起来!让那些“配角”走上前台!

上一篇:啤酒花二斑叶螨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下一篇:职业高中生职业规划与性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