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东西爱情,浅析中外文化

时间:2022-05-08 08:10:57

品鉴东西爱情,浅析中外文化

[摘要]从古至今,爱情悲剧电影数不胜数。《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东西方爱情悲剧电影的代表之作。两部电影由于相似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等种种原因有着奇妙的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在被两部电影震撼的同时,我们品味出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巨作,不同的作品又可折射出东西方独特的文化。本文着重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分析两部影视作品在大体相似的情节脉络中为何又千差万别。

[关键词]爱情;悲剧;文化差异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恰是这一主题的东西方经典代表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力作,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两部作品都被多次改编,以戏剧、电视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呈现在世界广大观众眼前。尽管多次改编的剧情稍有不同,但大体剧情观众都耳熟能详,并至今盛演不衰,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绝唱。这两部影视作品经常被观众、影评家们津津乐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是因为虽然源于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两部巨作却有着很多不谋而合之剧情。比如说两剧都取材于民间真实发生的故事,有着大致相似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女主角都是出身于封建社会中的大富大贵之家。自由恋爱的两对有情人都是由于封建大家长的横加阻挠,结果双双殉情。并且都是男主角先离世,女主角毅然随之而去。另外,虽同为悲剧,但两剧却都有着令人慰藉的结局。梁祝二人死后化蝶,缠缠绵绵永世不再分离;而罗、朱二人死后两大家族也宿怨顿消、握手言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分别被世界戏剧大师卓别林和我国的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尽管两部爱情悲剧电影有着许多奇妙的异曲同工之处,然而经细细品味,毕竟滋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两部影视作品又有着许多不尽相同之处。

一、东西方价值观差异导致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

数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从思想到行为上都严格控制着人民。广大群众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三纲五常,注重伦理和孝顺,女性更要“三从四德”。再加上经济上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个人发展主要依赖其家庭的兴衰和成败,这一方面造成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人们独立性,导致逐渐养成了安于现状、避免冲突、不敢反抗的软弱性格。当时的社会,个人要服从整个家族的利益,年轻人要绝对服从封建家长的安排,就连自己的终身大事――婚姻也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梁山伯与祝英台》整个剧情涵盖了同窗三载、十八相送、求婚逼嫁、祭坟化蝶等情节,时间跨度长达多年,两人的感情缠绵悱恻,耐人寻味。梁山伯是个被封建伦理道德观毒害很深的书呆子。求学期间,他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期他日能够通过封建科举光宗耀祖,从不曾也不会想到身边多年好友竟是女儿身。即使晓得祝英台原为女性后,也一直谨守古训,发乎情、止乎礼。在得知英台被迫许配给马文才时,也曾有过些许言语上的反抗,也曾想通过官府鸣冤。只可惜封建官场黑暗,官官相护;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又极其深重,像梁山伯这样无权无势的穷秀才又能怎样对抗有财有势的马家和急欲巴结的祝家,以至于只得服从命运的安排,最后相思成疾、抑郁而亡。祝英台在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里,敢于女扮男装外出游学,可谓是胆大的创举,也反映出英台对于封建礼法的小小叛逆心理。然而中国地位颇低的女性既要三从四德,又要把贞洁和名声视作一切,因此,祝英台的个性也只能似昙花一现,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恪守封建礼仪规范,不敢越雷池半步。祝英台虽然深爱着梁山伯,却只能将这份爱深埋在心底。在与梁山伯书院共读期间,时刻谨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尽管二人“日则同食,夜则同卧”,却“衣不解带”。在返乡途中,明知这是最后一次向山伯表白爱情的机会,却仅敢用樵夫、喜鹊、鸳鸯等来暗示。无奈山伯一直不明英台心意,却依然遵循“哪有闺女自订亲”的古训,不得已杜撰出个九妹来,力邀山伯前去求亲。后来面对重重压力,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只能选择与梁山伯“生不同帐死同坟”,以死表明心迹。梁祝的死固然是一种反抗,但死前却一直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支配。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的时间跨度不过五天,在这短暂的五天里,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历了一见倾心、互述衷肠、秘密成婚到果断殉情的整个过程。两人相识于家族舞会上,一见钟情并迅速坠入爱河。舞会散后,为了见心上人,罗密欧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朱丽叶家的花园。两个家族的深仇大恨阻挡不了爱情的狂潮,两人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为了爱情,罗密欧甘愿抛弃家族姓氏,朱丽叶也愿意随他弃家走天涯,厮守终生。两人的爱情受到家庭的强烈反对,这反倒使他们的爱情之火更加炽烈。在相识的第二天,他们不经双方父母的同意就私下请求牧师为他们主持婚礼,共结连理。最后,为了爱情,他们还毫不犹豫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待爱情的赤诚与无畏主要是因为西方文明起源于开放的商业社会,西方民族从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传统。希腊文化推崇的是自由和个性解放,认为每个人都有通过自身抗争以改善生活状况的权利。另外,从深刻反映出其文化的古希腊神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第一代神王――宙斯的祖父到第三代万神之王――宙斯子孙三代都是靠子弑父以取得权位,因此,西方家庭观念较之东方淡薄许多,讲究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平等的关系,父亲没有绝对的强权,子女也没有必要像东方人那样对长辈事事顺从,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世俗观念这些沉重的包袱,爱得轰烈。

梁、祝没有像罗、朱一样的悲壮反抗,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爱不及后者强烈,是由东西方价值取向的不同所决定的,他们表现的是当时整个社会所认同的一套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他们只能以死的方式顺从礼教又捍卫爱情。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造就人物语言不同

地理环境对社会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激励着人们勇于冒险,敢于追求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两者的矛盾逐步激化。在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影响下,西方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因此,西方人都比较敢于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对待爱情的态度比较开放,很早就有爱情至上、爱可以征服一切等说法。爱情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几乎没有哪个文豪不曾歌颂过爱情,像柏拉图、莎士比亚、雪莱、拜伦、裴多菲、普希金、雨果等等。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着许多经典的台词,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倾心,坦率地说:“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朱丽叶也勇敢地表达:“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当罗密欧得知朱丽叶竟是仇家之女时,毫不犹豫,立即说:“我的生死现在操在我的仇人的手里了。”当朱丽叶知晓对方身份时,大胆地说道:“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此部电影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情节片断就是二人的月夜私会。朱丽叶月夜在花园中大胆而又热烈地独白:“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并承诺将其整个命运交托给罗密欧,随他到天涯海角。罗密欧赞美朱丽叶是“光明的天使”,这对恋人把对方互比作光,比作星星、月亮,甚至太阳,他们称自己的恋爱是“火星的闪烁”。

局限于狭隘的地理环境,东方文化属于内陆文明。这样的环境里孕育出来的老百姓深受封建传统礼教束缚,不主张矛盾冲突,更不敢向封建统治发出质疑和挑战,因此,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要保守、内敛得多。《梁祝》中含蓄采用《诗经》的诗来描绘祝英台的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祝英台在临别之际也只是通过暗喻的方式来点化梁山伯,“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等到山伯辞世,祝英台心灰意冷之际,语言才稍显大胆,“此生分离,此情不渝,生不同衾,死当同穴。”《梁祝》爱情最扣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的含而不露,欲说还休。 也正是由于这种含蓄的爱,才使得这对情侣的爱情更加令人唏嘘感叹,也对封建礼教有着更深的痛恨。

三、中西方独特的审美观造就结局不同

受儒家和谐、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不习惯展现强烈的感情。因此,即使是悲剧,也不会那么惨烈,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另外,笃信佛教的中国文化注重因果报应,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东方民族对纯真爱情的一种美好祝愿。因此,好人多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哪怕是虚幻的,以此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慰藉。英台结婚当日特意途经山伯坟墓,她的血泪控诉感动了上苍,在英台哀恸的感召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裂开,英台毅然跃入坟中,坟墓合拢,狂风暴雨骤歇,一道彩虹横跨天边,两只美丽的蝴蝶从墓中翩然舞出。梁祝二人死得悲壮但也唯美,充满了浪漫和虚幻主义的色彩。这种类似的情节在中国古代悲剧电影中屡见不鲜,像那《牛郎织女》中蔚为壮观的鹊桥,《窦娥冤》中的六月飞雪,《孟姜女》中那被轰然哭倒的长城等等。

西方电影文化中对于死所刻画出来的凄惨、沉重是其对悲剧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悲剧就要有死亡,只有轰轰烈烈的死亡才能衬托出主角的英勇与伟大,才能使剧情得到升华。另外,西方影视作品比较注重科学,强调事物的客观性。罗密欧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朱丽叶假死的信息,痛不欲生,毅然服毒自杀;当朱丽叶醒来见到爱人的尸体,也果断地拔出匕首自尽,用鲜血和生命追随爱情。令人震撼的殉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西方弘扬个性、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价值观。两人的鲜血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两大世仇家族握手言和,这样的结局寓意着爱情能够战胜仇恨,爱能战胜一切,彰显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结语

东西方民族所特有的儒家文化及基督教文化背景决定了主人翁对爱情的态度、对爱意的表达以及为爱情而抗争的意识全然不同,决定了观众审美情趣的不同,也使得这两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各具独特的魅力。《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将永远是东西方电影史上两颗相映成趣的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 刘曼.悲剧中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比较谈[J].时代文学,2012(06).

[2] 魏咪娜.悲壮与凄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悲剧美学比较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9(04).

[3] 查爱萍.从爱情悲剧中解读中西文化的差异[J].文化建设纵横,2009(10).

[4] 李宁.祝英台与朱丽叶背后的东西方文化差异[J].剑南文学.2009(10).

[作者简介] 张波 (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际交流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外贸英语。

上一篇:谢晋导演的电影艺术风格评析 下一篇:《无人区》中的艺术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