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困境与阅读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08 06:59:36

教学困境与阅读教学论文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深入;练习不系统;训练不科学;讲评只说答案。弄得学生在阅读方面不知从何下手,在阅读理解题目上频频失分。而命题者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图揣测作品原意,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题目,这些都使阅读教学陷入更深的困境。我们应该重视作者写作目的及作品生成的意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完成作品多元性的解构。我希望重申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体现在作品的输出和重建。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获知作者呈现在文章中的表象知识和深层意义。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优秀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而对作品的重建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对作品多义性的把握,联系实际一步一步走向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分析母亲对待大哥和两个嫂子以及大哥的女儿的态度,逐步体会母亲作为后母当家的艰难处境。同时也就可以理解母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是既严格要求又关爱满怀。严格要求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父亲去世母亲作为后母持家,已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其中既包含了要对父亲负责(或是对整个家族负责),又包含了母亲作为家长希望我出人头地的复杂情感。而之所以对“我”关爱满怀,乃是出于人伦天性,是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母爱。这样一步步推理,就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形象的伟大。回视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自己的母亲,她们既要为学生操劳吃穿,还要为生活而奔波在外。天下母亲的优良品性便在学生脑海中清晰了,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所以说,阅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

二、针对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4条措施:

1.在表象知识下适当深化本质性认识

做阅读不光是看文章中写了些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固然是初中阅读训练的重点),同时尤其不要忽略我们的学生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认识主体。所以在认识文章的表象知识后,还应该去适当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课后,教师就应提出这样的疑问———作者既然是伟大的文学家,那为什么不“学而优则仕”入朝为官呢?这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学生就可以找到作者沉湎于山光水色的原因了。这样就把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人穷则返本”的特点:人在屡屡遭受挫折后,则反观本心,唤起了人类动物属性的一面,热衷于山水就显得顺理成章。同时也就能理解中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怀———知识分子仕途不畅,则寄情山水,以抒发胸中的愤懑情绪。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寄情于景”等多种表现手法。虽然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似乎超出了中学生的理解范围,但这种逻辑上的解读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2.系统练习有利于集中解决阅读障碍

初中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阅读目标,在这个目标下要做一定数量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设计在某些方面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抓住这些规律解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有些学生在八年级对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不理解,总是混淆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如果通过对比性阅读的练习,就能让学生感觉到二者间的不同。而我们目前所给的课时刚够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其它的课外阅读集中性训练很少。因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少、难以处理各类材料之间的相关问题,所以即便教师讲解得很明确的知识点,学生也无法准确把握和应用。不是时间长了忘了,就是没有实践经验搞混了。因此,要增加系统练习课时,才能避免阅读题目频频失分。

3.阅读训练要讲究科学性

不论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时间的安排,亦或是讲评方面我们都做得很不够。目前大多数的阅读训练都只是随着同步练习做一些,学完精读课之后练习一篇,自读课就干脆省略了,根本就没有成型的阅读训练计划。在零散的时间里练习一些未经科学设计的作品,内容杂乱缺乏联系,题目针对性不强,这让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把握。也就没有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结构,使学生优化处理信息的思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要讲究阅读训练的科学性。

4.讲评不一定要照着答案

有些知识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参照标准答案,但在具体内容的补充方面,我们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作答。但有些命题人所给出的答案,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偏离了文本认识。这时,我们要敢于修正偏差。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文本阅读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个既切合自身实际,又不偏离文本的答案。让阅读理解变成语言训练的材料,而不是仅仅针对于阅读训练本身的题目。而且在讲评时还应当注意到阅读材料的文化属性、文学属性和工具属性。总之,要走出语文教育的困境,不妨先从改变阅读教育的现状开始,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向一个科学合理的境地。从而达到以读促教,教读互长的目的。

作者:詹书平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七中学

上一篇:朗读能力下的阅读教学论文 下一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