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工作初探

时间:2022-05-08 05:37:01

建立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工作初探

摘 要: 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关键环节是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档案的建立,将对绩效考核工作产生基础性凭证性的作用,可以对考核结果的公平性起到凭证支撑作用。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对绩效考核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将凸显。

关键词: 高校 绩效考核档案 工作思路

一、开展建立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工作研究的意义

(一)绩效考核是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难点之一。

根据国务院和国家人社部的安排,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二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当前,绩效工资改革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已基本完成,全国各地正在落实绩效工资的第三步工作,其中高等院校是最主要的部分[1]。但是,第三步的推进速度并不令人满意,高校普遍表现出积极性不高、推进迟缓的现象。截止到2012年8月底,除海南及西部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省份完成了绩效工资工作以外,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此项工作尚未完成。究其原因,除了高校绩效工资总量与水平难以平衡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绩效考核难度大、矛盾多,触及的范围广,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均衡。

事实上,就某一所高校而言,能否成功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一要看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是否做到了程序规范、内容设计科学合理;二要看绩效考核工作能否做到客观、公正。由此可见,绩效考核对于高校平稳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意义重大。

(二)绩效考核档案的建立是高校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

绩效考核一般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的时间跨度为1年,聘期考核的时间跨度一般是3至5年。从绩效考核的规范性、科学性出发,绩效考核不仅要注重结果考核,更要注重过程考核。为了保证考核记录的完整性、原始性,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必须按照文书档案建设的标准,对绩效考核中形成的原始记录进行收集、整理、核对、保管并提供利用——即建立绩效考核档案。由于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是新生事物,相关工作实践经验积累不多,对绩效考核档案方面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开展高校绩效考核档案的研究探索,对相关工作的实践指导与推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对于工作开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高校应及时出台相关制度,以保障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相关制度应明确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意义以及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责任主体、归档范围、分类办法、检查核对机构等内容。

(二)明确责任主体。

可以依托高校现行人事档案的管理主体(各高校根据校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人事处、组织部、档案馆,也可以是校办综合档案室),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档案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较高、对档案管理更加专业的优势,同时也挖掘了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避免“重起炉灶”造成人力资源方面的浪费。当然,在绩效考核档案的建设方面,主导考核的人员,应更多地参与其中。从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的部分高校实践来看,从事绩效考核的牵头部门可以是人事部门,也可以另外组建隶属校长直管的独立机构。为了保证绩效考核档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承担绩效考核的工作人员应当自动纳入到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责任主体之中,从而保证绩效考核档案及时归档,为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及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依据。

(三)明确归档范围。

高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中涉及的有关考勤、教学科研业绩成果、社会服务业绩、文化传承工作成果、学校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保障教学科研情况等方面考核全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记录,都应归入绩效考核档案之中。

(四)合理进行分类。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高校工作人员的岗位可分为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等三类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可细分为教学、科研、教学辅助岗位等三类。由于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不同,所以绩效考核的内容也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岗位,对照高校内部现行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中规定的考核要素,将绩效考核档案进行相应分类。比如对于教学人员的考核档案可分为四类。一是教学类:教学学时数、教学质量评价等次、参加教研活动考勤记录、获得的教学研究成果等;二是科研类: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情况、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科研获奖情况、举办学术报告情况、主编教材或出版专著情况等;三是社会服务类:参与产学研项目情况、从事技术服务与推广情况等;四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类:参与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业绩等。其他岗位可根据工作性质和考核要素,作相应的分类。因各校有关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结合了各自校情,校际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在制定具体分类标准时,可视需要进行调整。

高校在制定分类方案时,考虑到聘期的时间跨度和保管期限,可以使用“年度—岗位(问题)—保管期限”分类法,对绩效考核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绩效考核档案的“保管期限”问题,后文将作专门探讨。

(五)明确检查核对机构。

绩效考核档案材料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核组织者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中产生的,如对各单位人员到岗情况的抽查,形成的考勤记录;二是被考核者依据考核组织的要求,提供的个人业绩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等;三是校外知情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的被考核对象的业绩及现实表现材料,如企业提供的有关教师参与产学研工作的鉴定材料,挂职单位提供的挂职者挂职期间的现实表现鉴定结论等。管档机构收到的各类考核材料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查核对验证后方可作为确定考核结果的依据,即作为档案进行保管并提供利用。根据材料性质,按照部门工作分工,由不同的职能部门予以检查验证:科研业绩材料由科研管理部门验证;教学类的材料由教学管理部门审核验证;各二级单位自行开展考核所形成的考核材料,由考核的组织单位进行验证。

(六)明确查(借)阅办法。

建立高校绩效考核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利用的主体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者,要调阅被考核对象的绩效考核档案材料,用于绩效考核结果的确定及绩效工资的兑现;其次,被考核对象,根据需要,可申请使用本人的绩效考核档案;再次,作为对绩效考核工作行使监督权的单位或个人,可依据一定的程序,查阅相关绩效考核档案。各高校可制定绩效档案查(借)阅的具体办法,明确绩效档案查(借)阅审批程序及相关纪律要求。

(七)明确保管期限。

1.聘期内分年度形成的过程性材料。兼顾档案库房容量及聘期的规定,聘期内形成的过程性材料(如个人年度考勤资料等)以聘期作为保管期限。例如,某高校规定各类岗位人员的一个聘期为3年,则其保管期限就定为3年。

2.聘期届满形成的结论性材料。对于被考核对象聘期考核结果等档案材料,参照国家档案局2006年公布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中关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人事考核、职称评审工作文件”的保管期限可定为“永久”。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

由于高校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原始记录,都要归入到绩效考核档案之中,其信息量之庞大是不言而喻的。及时开发绩效考核档案管理软件,积极建立绩效考核档案数据库以及电子档案目录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可充分借助绩效考核数据库和软件系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与统计,为学校领导层决策和承担绩效考核的单位公正、公平地发放绩效工资提供重要依据[2]。

(九)建立保密制度。

绩效考核档案材料中也会有涉及个人隐私及参与企业带有商业秘密性质的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信息,需要加以保护。各高校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出台有关绩效考核档案方面的保密细则。

三、对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展望

(一)研究与推广。

鉴于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对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作用,现有相关理论较少,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所以,无论是作为实践主体的高校还是政府档案管理部门都要重视对此项实践的立项研究,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用于指导相关实践。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应将各高校有关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成功范例进行推广。

(二)规范与管理。

高校绩效考核是一个新生事物,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同样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作为实践主体的各有关高校,要提高认识,规范管理。要把绩效考核档案建设作为学校档案事业的一部分,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充实制度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教育厅)、省级档案主管部门(省档案局)要加强指导和调研工作,逐步将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纳入监管范围,以促进相关实践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舜旺,等.河北省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完善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6):21.

[2]林春万.教师绩效档案工作初探[J].黑龙江档案,2010(5):39.

上一篇:人性光辉的闪耀与毁灭 下一篇: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