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颦的启示

时间:2022-05-07 03:06:03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反而成了大家讥笑的对象。

每次想起这个东施效颦的成语故事,都让我心底有些苦涩。一个对美的追求行为,为什么会成为大家的笑柄而且还遗笑千年呢?从中真是可以悟出许多道理来。比如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个体之间的差距与行为方式 舍长就短与扬长避短,不能简单模仿别人的成功,要根据自身特点来行动等等。

长话短说,这些对我们的摄影创作有没有参考价值呢?有,而且很重要。在影友中常可听到和看到这样的事儿,某张作品好获奖了,大家就会盲目地照学照抄,有很多就是明显的“东施效颦”此类作品只是单纯地效仿成功者的外在形式,而没有注重作品内在的实质。就像东施的做法一样,结果当然是一堆废品。可想而知,如果两幅作品是一样的主题,内容和被摄对象,模仿拷贝才可以完全成立。但是你去照抄别人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低级阶段学学可以,真正的创作是绝对要避免的。

在摄影创作中,每个人的创作、每一次的拍摄,都是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来进行,都有自己的立意构思,有自己根据特定被摄对象所采用的技巧方法等。这些综合起来,做好了,就可能获得成功。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拍摄不要简单盲目地模仿别人,一定要根据具体的特定对象和构思来独立完成,才是属于自己的精彩之作。例如阿根廷著名摄影家贝・尼古拉斯创作的《达利洞》,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作品标题已有大画家达利的痕迹,画面中人物与门洞穿插组合,构成多维空间。对此,尼古拉斯承认受到达利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又利用自己高超精湛的数码影像技艺,制作出极为逼真的影像效果,让观众觉得这个魔幻场景真实可信。在艺术的语言形态上,与达利的绘画作品是决然不同的。

从上面的事例中,起码可以“提”出两点有用的创作经验:

一是不要简单地模仿照搬别人的作品形式外观。

二是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时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再创造。

当下数码相机的便捷高效,使更多的人踏入了摄影圈,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也是非常频繁的。但要记住是作品的主题内容主宰着画面形式的外观,在此前提下扬长避短,创作出美好的艺术形象并非难事。还是回到两千多年前,如果说东施当年是个开朗大方又有修养的姑娘,尽管容貌不美,但是乐于助人,那么她见到西施的病态后就不会胡乱模仿,而是会上去帮助犯心痛的西施。可能历史流传下来就是一段西施与东施各有所长的佳话了。

上一篇:摄影包专题推介 烧包主义 下一篇:摩梭人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