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趋势及启示

时间:2022-05-07 02:43:22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趋势及启示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因此,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主动地有选择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

据世界银行统计的资料显示,20世纪50―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和原材料为主,并且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进行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不仅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转移,并且其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电子产业)则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21世纪,知识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知识化有进一步加强的态势。

2.服务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

近年,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服务业国际转移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

3.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从产品价值链看,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加简单的生产加工外包给较不发达国家的供应商。

4.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由于跨国公司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横向联系广,一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会带动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的阶段进行投资,而是主动地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鼓励其海外供货商到东道国投资,加大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对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如研究与开发、设计、中试和公司总部等,也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这种新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区位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它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整体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5.投资方式多样化

国际投资已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转换成为包含单一的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方式,其中,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方式日益成为主要方式。1995―2001年证券投资规模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2%上升至2001年的75%以上,并有继续上升的态势;1995年跨国兼并金额为2000多亿美元,2001年达到3500亿美元左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

6.跨国公司成为产业国际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

目前,跨国公司已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国际投资额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科研开发的90%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由于这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有一半左右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因此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都有重大影响。

二、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过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1.进一步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

我国已形成一系列比较优势,如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优势、高素质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增长优势、竞争力强的工业基础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优势等。这些优势使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但也要看到,我国正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在生物医药方面,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较为完善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投资。今后我们还要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要求,改进软环境和体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以及更多的管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要引导和加强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合作,促进国内企业逐步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销售网络。

3.采取综合的配套措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

要积极探索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学习与借鉴新加坡、印度等国家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先进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争取把握机遇,赢得这一场新的国际竞争。

4.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

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使得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区域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我国应在区域和产业开放方面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实现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鼓励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

5.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三个层面,具体形式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我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其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我国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纳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跨国公司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创造条件。

上一篇: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形势和风险分析 下一篇:广东、贵州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