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婆茶”窥传统文化的变迁

时间:2022-05-07 08:59:16

从“阿婆茶”窥传统文化的变迁

摘 要:阿婆茶”是苏南地区中老年妇女聚会饮茶的一种方式,千百年来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信息交流,社会公关,文化娱乐的自组织功能。在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影像,文化要素的流变使得“阿婆茶”所承载的功能、精神在丧失。工业社会给“阿婆茶”带来的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崇尚经验、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价值观信仰――功利主义、效率至上在人们心中沉淀。

关键词:文化要素;变迁;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77-02

一、阿婆茶的由来

阿婆茶主要分布在苏州市的南部(昆南片),主要在周庄镇、锦溪镇、张浦镇、千登镇等地域范围内。其中以周庄的“阿婆茶”最接近原始状态。阿婆茶又叫婆婆茶,是中老年妇女聚会饮茶的一种方式。东道主邀客,并备好茶点。被邀客人按预定时间纷纷来到。她们一边品茗饮茶,尝着东道主准备的点心,一边拉着家常、干着针线活。分手时又约定下次聚集的时间、地点。因参加者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所以称为“阿婆茶”。据《周庄镇志》记载,周庄人吃阿婆茶已有百年历史。“阿婆茶”是交通闭塞,信息不流通的农业社会产物,是农村妇女为了交流思想,社会公关,文化娱乐而自发产生的组织。可以说,“阿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要素具有动态性,文化史包括一套工具和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1]。那么“阿婆茶”,作为熟人社会的一种自组织,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它的文化要素是否发生了改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还能否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周庄镇为例,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变化的物质文化元素

1.煮茶方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阿婆茶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阿婆茶的器物层面――煮茶方式的变化。以前,阿婆茶煮茶用的水,河水或是井水,水从河里拎上来后用明矾和缸香木“淀清”;煮茶时,舀入陶瓦罐中,以“炖茶”的方法烧煮,即用陶瓷罐盛水,用烂泥和稻草加水调稀后涂在风炉上,用干菜萁柴或树枝烧煮。由于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自来水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活用水;工业化的到来,电的使用,使得“阿婆茶”的燃料,煮茶、沏茶器具发生了改变。(见表1)

从访谈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这些变化。

阿婆A,女,今年64岁:从我出生时我就见过喝天落水的。我们开始是喝河水,水质很干净的,也没有水龙头。80年代种田的时候,地里的水都是很干净的,干活累了,河里的水是可以直接舀上来喝的,喝茶都是用那个水。水清的不得了,从上面可以望得到下面。以前没有养鱼的。后来养鱼了,喂食,撒药,水质恶化了。即便那时候种田洒农药,撒的也少,而且也不会排到河里的。后来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就不喝河水了。人们就掏个洞就有井水了。十几年,装了自来水。

阿公B,男,今年60岁:但是现在的阿婆茶有很多形式已经变了,已经找不到以前一模一样的了。生炉子烧水变了,现在不需要生炉子了。茶也不泡在盖碗里面了,茶壶里面了,而是杯子里面了。

2.茶食茶点

茶食茶点是饮阿婆茶时必不可少的东西。以前“阿婆茶”的茶食茶点是妇女们将富余的蔬菜、粮食等农作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而成。可供人们农忙下饭,早餐就粥和馒头,同时还是一种主要的农闲小吃。“阿婆茶”的茶食茶点是一种饮食文化,承载了一种手口相传的食品制作经验,也是当时各家田地丰收,妇女农作技艺的成果展现。以前茶食茶点具有时令性特点,大多呈现季节性和地域性,如麦芽塌饼在正月里,撑腰糕在二月初二前后,菜花头塌饼、粽子在清明前后,腌制酱姜在农历五月里,各种酱瓜(萝卜,生瓜,茄子等)都在蔬菜丰收的季节。这种食品加工方式在当时储存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既能将吃不完但又不易长期留存的蔬菜保存起来,不致浪费,还能吃起来新鲜。

现在随着电冰箱的普及,交通运输(主要是公路,周庄1986年三级公路开通)的发达,机器生产在食品工业上的运用,在提高了人们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味觉趋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效率至上的观念开始在心中扎根。这种改变在茶食茶点上的改变可以体现出来(见表2):以前的茶食茶点讲究原料是自己家种的,调料佐料根据家人的口味调制;现在各家的茶食茶点几乎趋同,大部分来自于市场。

阿婆C:现在交通方便了,喝的茶品种也多了,花茶、红茶呀,都有的。以前喝茶的时候,我们会吃用萝卜、茄子、生瓜、黄瓜等做的酱瓜,瓜子,熏青豆,现在条件好了,就有桂圆了,以前哪里有。

阿婆D:茶点也变了,以前都是自己制作的,我们家做酱瓜和麦芽塌饼是(做的)最好的。现在(吃的)的桂圆、枣子、西瓜子都是没有的。

当我们问及“阿婆茶”的茶食茶点如何制作时,阿公阿婆们信手拈来,对于食材的挑选、腌制的时间、脱水的时限、每一道工序细节都如数家珍,听来好像只是一些经验之谈,没有像现代科学那么精确,但阿婆阿公们正是凭借这些口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制作出美味而又独特的茶食茶点。

三、动态的精神文化元素

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人类也会改变物质文化,我们可以把物质文化视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所有因素―规范、价值、语言、传统及其他―都必须去适应物质文化[2]。工业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结构。周庄随着公路四通八达,工厂的进驻,农业机械化,农民集中居住进程加快,在使得周庄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在改变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在迫使周庄的传统精神文化成为一种亚文化。当然,“阿婆茶”作为这一进程中的一部分,也在面临着不可逆的变化。(见表3)

以前“周庄”交通闭塞,电视传媒尚未普及,所以农村妇女们获得外界知识的渠道较少,娱乐方式有限。村内人员缺乏流动,邻里之间交往频繁。所以,以前喝“阿婆茶”的人,一边喝茶品茗,一边品尝主人准备的茶食点心,一边还要做些纳扎鞋底、缝补衣衫等的针线活。此外还是她们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当然也不乏外部世界的传闻和本乡本土的新鲜事。喝阿婆茶不但使当时相对闭塞的农村妇女有了个消闲解闷的机会,还成了当时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促进了邻里的友谊,推动了乡邻的和睦相处。现在,在年龄较大(60岁以上)的阿婆们身上仍能找到阿婆茶的习俗影子,因为她们的再社会化能力有限,急速的现代化对于她们的交流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不大。她们仍然是下午1点左右,相邀在一起喝茶、聊天。而对于年龄较小(40~60岁)的阿婆们,她们大多有一定的工厂工作经验,交往圈已不仅仅局限在同村熟人圈子;现代化的进程使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电视,电话,企业宣传等);城市化的进程,农民集中居住,改变了原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的地缘结构;攀比之风的盛行,使得农村的“礼”变成了一种符号交换;适应新环境的娱乐方式―“麻将”的引入,年轻的阿婆们在闲暇之余聚在一起打麻将,“阿婆茶”只能成为春节过后,“异化”的交往方式。

阿婆E:我们在一起喝茶的大多数是同一个村的邻居,农忙的时候我们一起干活的。至于年龄嘛,七成是我们这一辈儿的人,大部分已退休,其余三成是年纪轻的人。年轻人平时在工厂上班,周末去的比较多,我们这一辈的人,去喝茶时有时也会带着孙子孙女儿去。一般是下午,午饭后,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喝到下午三点半的样子,那会儿小孩该放学了,要去接。也要回去做饭了。

阿公F: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也可以请(人喝茶),年纪大的人也可以请,一般在过年后请,喝茶的目的就是要聊聊天。你请两次三次,别人回请,几乎每天都在喝茶,一般从正月到二月二都喝不完。请一次茶也是不容易的,要做准备的。

四、结语

“阿婆茶”作为熟人社会中的一种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交往,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她的存在是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相联系的,环境的变化致使“阿婆茶”的文化元素形式发生改变,其中有些改变是不可逆的,如水的纳污能力达到极致失去了饮用功能;新能源的利用使得烧干菜萁柴、树枝不再可能;田地的被征用、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茶食茶点由经验制作转由大机器生产;工厂科层制的运用使得时间不再由阿婆们自己支配;电视、广播在农村的普及使得喝“阿婆茶”不是唯一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等。文化要素的流变使得“阿婆茶”所承载的功能、精神在丧失。工业社会给“阿婆茶”带来的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崇尚经验、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价值观信仰――功利主义、效率至上在人们心中沉淀。“麻将”的盛行,取代了“阿婆茶”,作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聚在一起打麻将的人,不需要年龄相当有共同话语,这就将年龄较大的,不会打麻将却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了。“阿婆茶”作为人们的一种自组织,一种娱乐消闲的方式,她的文化要素或许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保护,但我们需要传承的是她的文化功能――促进邻里和睦,社区互动。这就需要一种社区普遍的共享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8.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6.

上一篇: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条文规定的解读与思... 下一篇:从关联理论视角论商标翻译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