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秧歌的伴奏沿袭及发展

时间:2022-05-07 04:03:59

隆尧秧歌的伴奏沿袭及发展

隆尧秧歌是河北省隆尧县的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通俗易懂,剧目众多。其中《闹大厅》是隆尧秧歌的代表剧目,影响广泛。历经时代洗礼,隆尧秧歌紧跟时展的步伐,在伴奏方面由最初的徒歌演唱到单一武场伴奏逐步走向了文武并举的伴奏模式,使这一剧种逐步走向成熟,更加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历史上,隆尧县为水乡,种植稻米,农民在从事劳作或休息当中,经常在田间哼唱小曲,称为稻歌。它就是隆尧秧歌萌芽的种子,由于稻歌演唱的目的性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及当时的环境所限,决定了它最初只是徒歌干唱,器乐伴奏便无从谈起。稻歌最初只是在田间演唱,后来又由田间地头逐步走向道旁街头,变为农闲娱乐的简单演唱,后融合了当地的其他姊妹艺术,为当时婚丧嫁娶,迎节庆典所用。

只有武场伴奏没有文场伴奏是隆尧秧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早期的秧歌演出多是一人台或二人台的载歌载舞的小演出形式,随着表演复杂故事情节的需要和人物角色的增加,秧歌由二人台逐渐向三人台乃至多人台过渡,此时,不仅有了行当分工,而且板式唱腔也日臻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板鼓锣钹这些打击乐器就是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于人员有限,演出之时,演员和伴奏(武场)人员“一锅煮”替换上场,一人多角。老艺人段胜月说:“在当时,二十四套网子戴不起来就不算戏子;必须全拿,能文能武,能唱能打。”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是当时的条件所限。正是因为隆尧秧歌没有文场伴奏,所以曲终时总让人感觉结束的比较突然。一般大剧种都用唢呐吹响回声,以示剧终,而隆尧秧歌当时没有唢呐这种乐器,但他们自有土法,在打击乐进行当中,同时将两把椅子背对观众以示散戏,长久以来便形成了一种默契。

隆尧秧歌的唱腔、音乐及伴奏的不断革新是其发展至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秧歌音乐的发展,武场伴奏的缺陷也显得越来越为明显,单调嘈杂使老百姓在欣赏隆尧秧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感觉到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秧歌伴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从徒歌干唱到单一武场伴奏,隆尧秧歌已历时了上百年的时间。首次加进弦乐伴奏,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全胜班进顺德府之时。当时因不挂弦不让进府,所以艺人们不得不拿弦乐器琵琶充数,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很少用到。用到弦乐琵琶的第一场戏唱《站花墙》,唱一句“郎当郎”加以琵琶“尼古尼”感觉非常难听,且乐器不合。1948年,文艺冀南集训,文工团李帅农、左江同志曾帮助秧歌艺人改革秧歌的唱腔及伴奏,但因工作繁忙未得实现。1952年,中央歌舞团到隆尧演出也曾想帮助隆尧秧歌进行改革,但种种原因也未能实现。期间,正值京、评、梆、乱等剧种在河北流行之时。为争夺观众,求得生存,中路秧歌段三桃曾专请乱弹剧团吹大笛(唢呐)的人到团中配乐,替演员帮腔保调。此举虽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未能实现秧歌伴奏的实质性进展。

隆尧秧歌的真正加弦改革是在1953年石家庄前进秧歌剧团。在激烈的观众竞争中,武场的单一性使秧歌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为此,以前进秧歌剧团团长王亚朋、主演吴淑英为首的改革派,决定增加弦乐伴奏。他们吸取了其他剧种的伴奏方式,为秧歌设计了简单的过门和间奏,加强了乐队阵容。新增加了板胡、唢呐、弹拨、横笛、二胡五种乐器,在宁晋县第一次演出。由于新加入的乐器本身原因及训练磨合时间较短,打击乐器与弦乐器出现了严重的不合,造成了演出的失败。究竟是进行改革还是保持隆尧秧歌的原有风貌,在乐团内部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石市丝弦乐团的乐师徐佩主张不用板胡作主弦,独创一种秧歌主弦乐器“秧歌弦”,并亲自画图制作,此种乐器较京胡柱高,较二胡筒长,独具特色。后经反复实践,群众终于接受了秧歌的改革,并使秧歌在石市一带迅速走红,达到了秧歌发展的顶峰时期。

现如今的秧歌伴奏在原有伴奏的基础上,根据演出剧目的需要加入了电子琴大提琴等乐器。伴奏乐器的丰富,同时也丰富了隆尧秧歌的表现力,使之长盛不衰。

上一篇:赵h的故事(九) 下一篇:中央歌剧院年度考核“一石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