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的一处“硬伤”

时间:2022-05-07 02:44:42

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对文本的微观分析研究在中学语文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倡导的还原法和比较法的确让人受益。不过研读中,笔者发现作者在分析诗词《采桑子·重阳》时,有一处该修订的地方却未作修订。初版就存在的“硬伤”,却没有趁修订之机“医治”,令人遗憾。

该书第一章《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有对毛词《采桑子·重阳》的分析。作者在分析了“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妙处后写道:

到这里,主题似乎已经完成了。但是,按词牌的规定,最后还得有一个七言的句子。在初稿上,句子是这样的:

但看黄花不用伤。

表面上看,说的是不用伤,但还是有点伤感在内的。……所以到定稿的时候,他终于改成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名作细读》第61、62页)

接着作者对他所说的初稿和改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讲了改为“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诸多妙处。笔者认为,孙教授在这里把这首词的修改情况弄错了,张冠李戴,以致后面的分析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事实上,“寥廓江天万里霜”未见有什么修改。“但看黄花不用伤”是这首词的名句“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初稿句,而不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初稿句。 说初稿只是为了陈述的方便。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初稿不是“版本”意义上的原稿,只是传抄稿罢了。因为包括这首《采桑子·重阳》在内的六首词,作者自己说“年深日久,通忘记了”(《〈词六首〉引言》)。是红军队伍里的一些热爱诗词的有心人作了笔录与传抄,才使得这些光辉诗篇得以正式面世。

这首词最早以《词六首》为总题正式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上,发表稿是经本人修订过的,可以说是定稿。传抄稿则是《人民文学》编辑部从有心人邓拓(著名新闻家、政论家)等人那里搜集来的,请专人誊抄后,面陈请求审定。关于这首词的修改情况,《人民文学》编辑部的诗歌编辑宋垒作为当事人抄录了一份传抄稿,并在《千锤百炼 满眼辉煌——对〈词六首〉的改定》(载《中流》1993年第7期)一文中首次作了披露。该文“展示”了《词六首》的传抄稿,而且还把传抄稿与发表稿进行了对照。根据宋文提供的文本对照,读者一目了然:“但看黄花不用伤”就是传抄稿里的诗句,而后作者修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顺便说一下,该词还有一处修改是把“人生有老天无老”改为“人生易老天难老”。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诗词全编鉴赏》(2003年版)提供的资料则更为详细。该书说传抄稿原为“但看黄花不用伤”,后改为“大地黄花分外香”、“野地黄花分外香”,发表时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

材料的可靠性对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本分析首先要有一个可靠的文本。古人的“考据”工夫对于我们做研究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孙教授这本书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影响较大,所以还是有说一说的必要,以免以讹传讹,谬种流传。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南通市通州区)

上一篇:脉动 8期 下一篇:净化”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