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

时间:2022-05-07 01:14:42

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

[摘要] 目的: 为规范太子参商品市场秩序,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定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对市场上收集到的不同产地、不同等级太子参药材的9个外观性状量化指标进行测量,并结合内在质量的化学成分指标验证商品药材等级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生产和市场实际运用,制定出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结果: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合生产实际筛选出上中部直径、单个重量、50 g块根数3个指标,并划分大选、中选、小选、大统、小统5个等级。相关性分析认为,块根长度不宜作为太子参药材商品分级指标,多糖含量的高低与太子参商品等级有关系。结论:以上中部直径、单个质量、50 g块根数作为太子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划分的外观量化指标,以太子参多糖含量作为药材内在质量评价指标。制定的太子参商品规格分为5级,各等级与市场上太子参药材等级现状及其内在品质相一致,可作为市场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依据。

[关键词] 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外观量化指标;内在品质;标准

[收稿日期] 2013-12-29

[基金项目]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黔教合KY字[2013]108号)

[通信作者] 周涛,E-mail:

[作者简介] 康传志,E-mail: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等证的治疗[1]。目前全国对太子参的需求量较大,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健胃消食片、复方太子参口服液、复方太子参颗粒等。随着市场对太子参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对其食品保健品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栽培太子参已成为其药材商品的主要来源。安徽宣城、福建柘荣、贵州施秉已成为全国栽培太子参主要产区。

中药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已形成通过“看货评级、分档议价”、“辨状论质”来评价品质的经验方法。这种以外观质量和性状特征为主的传统感官经验鉴别法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中[2-3]。但中药材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是其药效成分,即药材的内在品质。如何建立既有外观性状又能体现药材内在质量的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模式是中药材标准化研究的重点[4]。目前,已有学者在解读“辨状论质”的基础上,提出运用性状特征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来验证传统的规格等级标准[5],从而为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新思路。

太子参作为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中药材品种之一,长期以来并无科学的商品药材规格等级之分,商家沿袭以外观大小、色泽光亮与否的经验粗判为统货或选货,二者价格差异较大,存在随意的压价和抬价现象。本研究以市场收集的太子参药材为研究对象,在检验现有市场等级现状是否合理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药材外观量化指标,同时基于太子参药效成分作为商品药材的内在指标,制定以外观量化指标为主的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在调查全国栽培太子参药材商品集散地的基础上,于2013年7,8月前往安徽亳州药材市场、河北安国药材市场、贵州施秉牛大场药材市场进行了商品药材收集。市场太子参药材主要来自安徽、福建、贵州、浙江4个省区共5个栽培主产区。在河北安国药材市场收集样品15份,其中大选、小选、统货样品各4份,中选样品3份;贵州牛大场药材市场收集样品4份,大选、中选、小选、统货各1份;安徽亳州药材市场收集样品7份,其中选货样品4份,统货样品3份。本研究用于太子参药材商品分级研究的样品共计26份。

1.2 外观性状指标选择依据

1.2.1 形状指标的选择 在借鉴传统“辨状论质”及《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6]的基础上,依据太子参块根纺锤形或长条形的特点,选择了长度、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尾部直径、单个质量及粗长比值共8个外观形状指标用于太子参药材形状测量指标。

1.2.2 数量指标的选择 数量指标由于简便、直观、实用,在《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应用广泛,已成为商品分级研究的重要指标。如麦冬以50 g的只数为数量指标,三七以500 g的头数为数量指标。本研究随机选择太子参样品选货和统货各1份,每10个块根1组,测量2~10组,重复3次,取每组平均单个块根重,计算组间的RSD并绘制变化曲线,见图1。图1中选货和统货单块根质量RSD均在块根数为60个之后趋于平稳,因此在测量太子参块根外观指标时每份样品随机重复测定60个块根。

随机选择太子参样品选货和统货各1份,每10 g 1组,测量2~10组,重复3次,取每组平均块根个数,计算组间的RSD并绘制变化曲线见图2。块根质量在50 g之后,选货和统货块根个数RSD趋于平稳,从简便快捷角度来说50 g块根数基本能代表样品整体信息,可选取50 g块根数这一数量指标用于太子参药材商品的分级。

1.3 外观性状指标测量方法

按照四分法进行取样,随机测定每份样品单个块根的长度、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尾部直径、单个质量。每份样品测定60个块根,取其平均值;同时测定每份样品的50 g块根数,重复测定10次取其平均值。块根长度的测定即用直尺测其头部到尾部的垂直距离,直径的测定即用游标卡尺测量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尾部直径,其中上中部直径即太子参块根最粗的直径,中部直径即太子参块根中间直径,尾部直径即太子参块根末端最小直径,测量精确至0.01 mm。单个块根质量的测量精度为0.01 g。

1.4 内在指标的选择

太子参主要含有多糖、皂苷、环肽类化学成分[7],其中的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且研究显示,太子参多糖含量越高的,块根外观粗大饱满、光泽较好[8],表明太子参多糖含量与外观性状有较好的相关性。

1.5 太子参多糖含量测定

1.5.1 仪器与试剂 GBC Cintra 20紫外分光光度计(澳大利亚照生公司);电子天平(METTLER TOLEDO EL104)。无水葡萄糖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 110833-201205);重蒸馏水;浓硫酸、苯酚、乙醇均为分析纯。

1.5.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对照品15.07 mg于25 mL的量瓶中,用水定容,即得质量浓度为602.8 mg・L-1的对照品溶液。

1.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粗粉约0.1 g,精密称定,置100 mL圆底烧瓶中,加80%乙醇70 mL,置水浴中加热回流30 min,趁热滤过,将残渣及滤纸置烧瓶中,加水80 mL,置90 ℃水浴中热浸1 h,趁热滤过,残渣用热水洗涤3次,每次5 mL,洗液并入滤液,放冷,转移至100 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 mL,转移至50 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1.5.4 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0.5,0.8,1.0,1.3,1.5,1.8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述各溶液2.0 mL,置25 mL试管中,分别精密加入4%苯酚溶液1 mL,混匀,迅速滴加浓硫酸各5 mL,摇匀,放置室温。于487 nm处测定吸光度(A),以A为纵坐标,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54 8x+0.004 2(r=0.999 6)。表明葡萄糖溶液质量浓度在3.014 0~10.850 5 mg・L-1线性关系良好。

1.5.5 精密度试验 精密量取葡萄糖对照品溶液,按1.5.4项方法重复测定6次,RSD 0.03%,表明系统精密度良好。

1.5.6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产地样品6份,每份约0.1 g,按1.5.3项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1.5.4项方法测定,RSD 2.4%,表明该测定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1.5.7 稳定性试验 吸取完全反应后的样品溶液,每隔30 min测1次,稳定考察时间150 min,RSD 1.5%,表明样品溶液在150 min内稳定。

1.5.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样品6份,每份0.05 g,分别准确加入葡萄糖对照品。按1.5.4项方法测定多糖含量,以加入量计算,回收率在98.49%~103.8%,平均回收率为102.0%,RSD 1.9%。

1.5.9 多糖的含量测定 样品按1.5.3项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试样品溶液2 mL,按1.5.4项同法操作。多糖质量分数=[C・D・f/W]×100%,式中C为多糖稀释液中葡萄糖质量浓度(mg・L-1),D为多糖的稀释因素,f为多糖换算因子(f=2.38[9]),W为样品称样量(μg)。共测太子参样品26份。

1.6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和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商品药材的外观性状分级指标,将性状各指标与太子参多糖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结合市场上太子参商品等级的实际情况,对市场太子参药材样本进行再分级。

2 结果与分析

太子参商品药材的外观性状和多糖含量测量结果见表1。

2.1 太子参药材外观性状的变异性及与市场等级和多糖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药材市场上以短粗型的太子参块根作为优等品,而不是以单独的长度或直径来评价药材品质好坏,本研究选取了块根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粗长比值1(上中部直径/长度)、粗长比值2(中部直径/长度)、粗长比值3(尾部直径/长度)这5个指标。性状指标的描述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3。由描述统计分析可知,50 g块根数和单个质量的指标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9.56%,34.37%;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尾部直径和粗长比值1、粗长比值3这5个指标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为16%~20%;长度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小。结果显示,市场上不同等级太子参药材在块根质量及50 g块根个数上有较大差异,可作为划分太子参等级的重要划分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市场太子参商品等级与除长度外的其他8个指标均有极显著正相关性;太子参多糖与上中部直径、尾部直径、粗长比值1、粗长比值3有显著正相关(P

从多糖含量来看,市场上太子参块根越粗,即商品等级越高,太子参多糖含量趋高。总之,市场分级和多糖与各指标相关性研究验证了目前市场上太子参药材以粗大、纺锤状为优来划分等级的分级方法是合理的,而且也从药材内在质量角度验证了目前商品分级现状是较为合适的。本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商品规格外观指标的筛选和标准制定。

2.2 市场太子参等级指标的筛选

2.2.1 主成分分析 由于块根长度不宜作为太子参药材等级划分的指标,本文先进行指标的筛选及标准的制定。主成分分析得到其他8个指标的特征根、贡献率及特征向量等分析结果见表4。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6.668,贡献率为83.346%;第二主成分特征根为0.750,贡献率为9.378%,累计贡献率为92.723%。综合考虑特征根和贡献率的大小,第一主成分能很好的反映太子参块根外观品质。因此选取第一主成分及特征向量进行分析。特征向量的大小代表各性状指标对主成分贡献的大小。根据分析结果选取第一主成分征向量较大的指标有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粗长比值1。考虑市场上太子参商品交易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50 g块根数及单个质量也是评价等级划分的重要指标,确定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50 g块根数、粗长比值1及单个质量这5个性状指标作为太子参块根分级的指标。

2.2.2 方差分析 将筛选得到的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单个质量、50 g块根数、粗长比值1这5个性状指标进行K类中心聚类分析。由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见表5。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单个质量、50 g块根数、粗长比值1的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2.3 太子参药材商品的分级本研究将太子参药材商品初步定为5个等级:大选、中选、小选、大统、小统。由各聚类中心值来看,见表6。第3类属于一级,其等级为大选;第4类属于二级,即为中选;第2类属于三级,即为小选;第5类属于四级,即为大统;第1类属于五级,即小统。由最终聚类中心值和方差分析结果,结合市场上太子参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建立了太子参商品规格分级标准,见表7。

为了检验制定的太子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与市场流通等级是否一致,本研究对市场上的26份太子参样品进行再分级检验,见表8。结果显示,属于大选等级样品4份,占总样本数的15.38%;中选等级样品4份,占总样本数15.38%;小选等级样品10份,占总样本数的38.46%;大统、小统等级各4份,与大选和中选所占比例相同。样品材料中,26份样品中统货8份,选货18份,各占30.77%,69.23%。而按制定的标准划分的统货和选货与市场等级情况相同,即8份太子参统货均等分为大统和小统2级。太子参选货由于外观形态上差异较大,重新分为4份大选、4份中选及10份小选。表明本研究制定的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合理的。

3 讨论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虽以太子参环肽B作为其药材质量检测指标,但随后又在第一增补本中取消了这一指标,说明环肽B成分作为太子参药材质量评价指标尚有待商榷。从多糖含量与外观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多糖含量与块根的上中部直径、尾部直径、粗长比值1、粗长比值3有显著正相关(P

外观性状分级指标的获取及筛选是太子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定中的重中之重。从市场现状来看,太子参等级大致分为选货和统货2种:选货为人工精选并去除尾根后而得,外观较整齐,大小均匀,细分为大选、中选和小选;统货未经筛选,大小不均一,参差不齐,又细分为大统、中统和小统。但这种分级人为主观性很大、欠缺依据,而且市场上太子参中统和小统本身形态较小,在外观性状上难以辨别。本研究以外观性状作为分级的主要外在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市场现状、设定等级数量将太子参分为大选、中选、小选及大统、小统5个等级。依据《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和生产实际情况,在借鉴传统经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药材特点选取了长度、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尾部直径、单个质量、50 g块根数、粗长比值1、粗长比值2、粗长比值3共9个指标。通过对市场太子参现有等级与多糖、外观指标相关性分析,验证得到目前的太子参市场分级现状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对这9个分级指标进行筛选,依照可操作性原则,得到上中部直径、中部直径、单个质量、50 g块根数、粗长比值1这5个分级指标。再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上中部直径、单个质量、50 g块根数3个指标。这3个指标不仅在现行的商品规格标准中为常用指标,而且是符合太子参药材商品现状鉴别的,可用于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制定。本研究根据制定该标准对太子参药材商品进行分级检验,结果表明该分级模式与市场原有太子参等级相一致,但分级更明确、具体、标准。

本研究不仅遵从传统的“辨状论质”思想对太子参等级现状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级,同时结合了与功效相关的多糖类成分作为内在品质评价指标,制定了太子参商品药材分级质量标准,使太子参药材商品的市场价格秩序化、合理化,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制定的标准从外在品质到内在品质都更加全面、可靠。这种分析模式可为其他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 2010:62.

[2] 张贵君.中药商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

[3] 税丕先,庄元春.现代中药材商品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46.

[4] 程黎晖.太子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5):307.

[5] 秦雪梅,孔增科,张丽增,等.中药材“辨状论质”解读及商品规格标准研究思路[J].中草药,2012,43(11):2093.

[6] 国家医药管理局.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S]. 1984:1.

[7] 余永邦,秦民坚,余国奠.太子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4):1.

[8] 晏春耕,曹瑞芳.太子参药材性状与多糖含量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81.

[9] 闫亮,秦民坚,贺定翔,等.太子参多糖及皂苷的积累动态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6):10.

Classification study on commodity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standard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KANG Chuan-zhi, ZHOU Tao, GUO Lan-ping, HAN Bang-xing, HUANG Lu-qi, XIAO Cheng-hong, XIONG Hou-xi, CHEN Xue-mei

(1.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02,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ao-di Herbs, Resources Centr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3.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mmodity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standard of Pseudostellaria Radix, for standardizing market order and achieving industr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Method: The different areas and grade medicinal materials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were respectively measured i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ppearance, and the present grade classification of Pseudostellaria Radix was scientifically verified by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 Then the determination data were evaluated by spss correlation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So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the commodity grade standard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was formulated. Result: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t grade classification of Pseudostellaria Radix was reasonable, and the more the grade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was high, the more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 was high. Meanwhile, length as a classification index was not suitable for the commodity grade standard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combining actual production, the thickest diameter, weight of single root tuber and the number of 50 g root tuber were filtrated and the grade was divided into 5 ranks: big, middle, small selected goods, big ungraded goods and small ungraded goods. Conclusion: the commodity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standard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that mainly included the thickest diameter, weight of single root tuber and the number of 50 g root tuber was formulated. the standard was divided into 5 grade. Each grade was not on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s market, it could also reflected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Pseudostellariae Radix. In conclusion, the standard could be used as a classification basis to the commodity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Key words] Pseudostellariae Radix; commodity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ppearance; intrinsic quality; standard

doi:10.4268/cjcmm20141516

上一篇:高层建筑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下一篇:山地建筑的艺术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