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控股公司思考

时间:2022-05-06 11:23:55

金融控股公司思考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为子公司的一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中以银行作为子公司的称作银行控股公司;以证券公司作为子公司的称作证券控股公司;以保险公司作为子公司的称作保险控股公司;而同时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两种以上子公司的称作金融服务控股公司。

根据母公司是否有具体的实际经营业务,金融控股公司又可分为混合金融控股公司和纯粹金融控股公司。混合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本身有自己的经营业务。按母公司经营业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自身就是金融机构,通过直接出资设立新的公司等途径,从而涉足其他金融领域,如商业银行组建保险公司作为子公司等。另一种是母公司作为非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或投资控股独立的子公司,从而达到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目的。纯粹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没有自己特有的事业领域,而仅仅是一个公司经营战略的决策部门。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能是监督管理,它没有具体的经营业务,但有投资功能,主要负责收购、兼并、转让和子公司股权结构变动,协调内部资源及新领域投资等。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多元化经营的金融企业集团,实现了从全能制银行向业务多元化金融集团的飞跃,在集团控股、子公司分业的构架下,达到一种“有分有合,既分又合”的巧妙安排。

(一)金融控股公司最本质的机能是资产的集约化经营管理。在进行资本运营过程中,金融控股公司要比一般性公司的资本运营更为便利和更具效率。金融控股公司由于与子公司产权关系明晰,而且资产又集中到母公司进行集约化管理,所以母公司的资本运营是十分便利的。应该说,对子公司的资产进行集约化管理是金融控股公司最根本的业务,也是其经营优势所在。

(二)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着许多种类的金融服务产品,而当经营规模扩大或者经营范围扩大时,成本相对就会降低,为此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在不额外增加技术和资本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组织结构、业务结构的创新,使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而达到增加收益的效果,这就是金融控股公司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三)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实现金融业务多元化。在分业管理体制下,银行业务范围被严格限制,消费者在银行无法享受到证券、保险业所提供的服务。但是,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在各个领域设立子公司,可以实现金融业务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有效地利用每个营业网点,开展多种金融服务,使消费者在银行就享受到证券、保险业所提供的服务。

(四)金融控股公司既能规避降低金融风险,又能满足金融效率的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综合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优点,是符合分业经营管制要求的混业经营模式。各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特定专业的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财务都是各自独立的,各自都能够对外承担法律责任。集团通过在内部构建防火墙制度,隔离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避免风险在机构内部的传递。同时,由于子公司可以从事各种金融业务,又避免了分业经营所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和金融服务效率的降低,金融控股公司是实行混业经营的较好选择。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理性选择

(一)可供选择的模式。如何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美国采用此种做法。美联储被赋予伞型监管者职能,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监管者,并且与财政部一起认定哪些业务属于允许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的金融业务。金融控股公司的银行子公司和非银行子公司仍保持原有的监管模式,银行部分仍接受原来银行监管者的监管,而证券部分仍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保险仍由州保险监管署监管,可见美国采取了综合监管和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还规定了美联储与进行分业监管的机构之间相互提供监管信息,加强综合监管和分业监管之间合作,保持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健全性的要求。

2、典型统一的监管模式。代表国家为英国。英国在八十年代后金融混业得到了发展,此时先前所采用的分业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同时混业也打破了金融监管各自为政的监管局面。1997年10月英国将英格兰银行、证券投资委员会和其他金融自律组织合并,成立了新的金融监督机构金融监管服务局,负责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的统一全面监管,进而形成一元化的监管模式。

3、维持分业监管体制,强化联席会议制度。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决定建立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协调银行、证券和保险对外开放及监管政策,交流监管信息,及时解决分业监管中的政策协调问题。

(二)我国应采取统一协调下的分业监管模式。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依然很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和缺乏透明度,将导致经营行为的盲从与风险的预防、控制和抵御能力薄弱。如果实行统一监管不仅使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更为复杂,而且会增加监管的时滞效应。只有做好分业监管,提升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专业化水平,才能保证金融监管的总体有效性。其次,在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背景下,如果要弥补在交叉业务上监管的空白,就必须在各监管机构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各机构定期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增加信息交流和共享。

三、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有效监管的建议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应当综合分析这种公司的优势与风险,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程序。首先,要全面研究制定监管立法、监管执法、监管争议解决、监管救济等方面的监管程序,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程序体系。其次,要在监管程序中加强对被监管对象的程序性权利规定,特别赋予监管对象听证和的权利。这样可以从外部来监督我国监管机构的公正执法,同时也有利于保护金融控股公司的合法权益。再次,建立健全监管机构收集证据的程序,以保证监管机构收集的证据从程序上合法有效。最后,加强事前预防程序的建设,变以事后查处程序为主为事后查处与事前预防程序相结合,强调事前预防程序,实现监管程序创新。

(二)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主体及其职能。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中考虑了这种趋势,成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实施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监管。在混业经营条件下,还需要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有机协调机制。金融控股公司从事综合性金融业务,需要各监管机构之间加强协调配合。我国现在实行分业经营,不同监管机构的合作有一定的困难,彼此信息交流也可能受阻,因此建立跨行业监管当局之间的有效信息共享机制就十分必要。

(三)尽快制定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行政法规。金融控股公司立法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考虑到我国目前立法任务比较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规范条件还不够成熟,又迫切需要马上形成立法成果,可以先由国务院制订一部《金融控股公司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订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参照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和目前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风险,《金融控股公司条例》中除规定框架性内容外,主要应对下列问题做出明确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质、子公司组成类型;集团中相互持股的限制、循环持股的限制、资本充足率标准及其计算方法;集团内部的经营活动规范;股东资格、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和公司业务范围;以及公司的合并、分立、风险处置和监管机关等,以尽可能合理控制公司的风险和风险的传递。

(四)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协调机制。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有效运行依赖于各监管机构和多方面的配合与协作。依据前述的监管模式,现阶段应由人行牵头,将来则由金融监管局负责,增加金融监管联席会议的会议次数和议事范围,还可邀请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及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共同参加,并设立金融监管联席会议秘书处办理联席会议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监管当局还应与其他国家的监管当局建立定期磋商和交流制度,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活动。

(五)健全监管信息的采集、使用和共享机制。金融控股公司较一般金融企业而言信息更不透明,为实现对它的有效监管,必须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真实性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其按要求报送相关报表和报告,并由签字的高管人员对其真实性负责。还可通过监管机构向各控股公司派驻监管小组和监管员,进行现场监管,收集相应的监管信息。同时在监管机构之间建立起被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系统,规范相关信息的提供、维护和使用。■

上一篇:日本法人相互持股借鉴 下一篇:证券投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