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儿童教育思想启发

时间:2022-05-06 09:09:38

洛克儿童教育思想启发

摘要: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享有幸福人生所必需的能力和知识,成功的儿童教育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基于对孩子人格尊重和身心关爱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经世致用的教育内容及勇于依据理性原则挑战旧俗的教育理念。纵观人类的教育改革历程,洛克是第一个站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立场阐述儿童教育的教育家,所以对洛克儿童教育思想的深度研究,对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而言,具有极大的理论借鉴意义。

关键词:约翰•洛克;儿童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洛克的儿童思想形成于一个人们迫切希望教育能从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时代。通过揭露和批判传统教育模式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成功地回答什么是教育,也首次站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立场,解答基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洛克儿童教育思想的进步意义

17世纪末,英国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都已基本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但在洛克看来,国家和民族要想真正站在进步的前沿,不仅要依靠政治、经济和宗教层面的革新,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来为这种进步提供巩固和延续下去的动力。正如他在《教育漫话》中所说,“我们的德行、能力和学问把英格兰造就成一个世界上不敢小看的国家,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注意和保存下一代的纯洁、谨严和勤奋的美德,而又希望他们充分具有这种德行、能力和学问,继续在世界这个舞台上获得成功,那简直是笑话”。教育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洛克那里首次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为了儿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强大,洛克全面地挑战当时控制英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分别对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批判,从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

二、洛克对传统家庭教育的批判

在洛克生活的年代,儿童在家庭中不仅不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反而由于父母的溺爱和错误的教育方式败坏德行,进而“离开了德行的道路”,成为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一无所用的人,为此,洛克全面地批判当时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通过在《政府论•上篇》中对“父权论者”费尔默的全面驳斥,洛克将父母的权利限定在培育和教育子女的职权范围内,在某种极为真实的意义上说,培育和教育子女与其说是父母的一项权利,倒不如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家庭的教育功能是父母应该及早承担起儿童的美德教育责任。

(一)什么样的父母才有能力胜任家庭教育?

鉴于德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洛克将家庭教育看作“最好最安全的方法”,但他的家庭教育倚重的是那种“对自己可爱小宝宝的关心,使得他们格外有勇气,敢于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请教自己的理性,而不是完全地依赖陈旧习俗”的明智父母,不是那种无知的父母,即“当子女幼小的时候,放纵亲狎,子女长大之后,却对之声色俱厉,不去接近他们”。

(二)传统的家庭教育如何败坏儿童的德行?

1.在儿童教育方面,洛克提出著名的挫折教育理论,即“绅士应该像诚笃而富足的农民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子女”。之所以要这样提议,是因为“正如身体的强壮主要在于能够吃苦耐劳,精神的强壮同样在于能够吃苦耐劳”。这种吃苦耐劳的身心是洛克在《教育漫话》开篇所说的“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的真正内涵。当然,洛克并不是说父母不应该去爱自己的子女,而是希望他们在关爱自己子女时,能够请教于自己的理性。

2.反对体罚。在洛克生活的那个时代,一般的父母会用学校的方法对待儿童,只知利用教鞭的威吓去强迫他们学习,却不知利用学习的乐趣来诱导他们。洛克指出,绝不可把读书当作儿童的“一种工作”、“一种烦恼”、“一项任务”,强加给儿童,强迫他们学习,因为儿童柔弱的身体和心智此时“承受不了”任何的责任。教育者可以试着将学习变成儿童生活中的“一种游戏和娱乐”、“一件光荣、荣耀、快乐和舒心的事情”,或者“是一种做了其他事情之后的奖励”。洛克对这种尝试的成功是确信无疑的,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摸清了儿童的脾性,把某些思想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之中,便可以让他们自己向往学习,追求学习如同追求另一种游戏或娱乐”。正如约尔顿(Yolton)所揭示的那样,洛克对体罚的厌恶主要在于这种惩罚方法主要诉诸于肉体欲望的苦乐而不是精神的苦乐,来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诉诸肉体欲望的惩罚引导,最终必将导致恶劣的后果,只会扩大他的欲望,教他走入歧途,使他的精神远离正道。

三、洛克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批判

在洛克生活的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存在错误教育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有:(1)把孩子看作囚犯和奴隶的学校教育者,把棍棒教育当作唯一的管教方法;(2)轻视道德教育,将知识的杂乱积累看作儿童教育的唯一任务。

(一)对传统“棍棒教育”的批判

洛克对棍棒教育的反感,源自他的人性论:“人类的天性,倾向于迷恋肉体的与现实的快乐,而力图避免一切痛苦。”棍棒教育的危害表现为:(1)在儿童身上培养起“我们本应该根除的趋乐避苦的倾向”。(2)使儿童对本应该热爱的东西产生逆反心理,对最初能够接受的某些事物,产生“痛恨”心理。(3)棍棒教育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这种教育方式管教出来的孩子会变成一个奴隶式的暴徒,一旦束缚被解除后,这种被压抑的激情爆发起来往往更加凶猛。(4)这种教育会破坏人的精神,导致孩子性情沮丧。只有那些“喜欢驯良死板的儿童的‘蠢人’,才会觉得那种‘性情沮丧’的、‘对自己和别人都无用的’的孩子是好孩子”。(5)毁灭孩子的羞耻之心。儿童的羞耻心与妇女的谦顺之情一样,不能够时时被人侵犯而仍然保持下去的。

(二)对美德教育缺失的批判

洛克坚持将儿童的德育看作早期教育的核心和重心。他曾这样说过,“教育上难以做到而又最有价值的那部分目标,是德行,德行越高的人,获得其他的成就也越容易。因为凡是按德行行事的人,对于一切适合自己的事,是不会采取一种固执或倔强态度的”。当今,仍有很多家长将学问、知识的积累看作儿童受教育的头等大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在父母“成功学”的鞭策下,背着沉重的书包,无奈地奔波于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之间。洛克曾真诚地“恳求”那些愚蠢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德育和心灵健康,因为“读书、写字和学问,虽然是必需的,但却不应成为首要的事务,对于本质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和智慧都是大有帮助的,然而我们也得承认,对本质不良的人来说,学问就只会促使他们变得更加愚蠢,或者变成更坏的人”。

四、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洛克对传统家庭教育的批判和对新教育理念的阐释,不仅具有时代进步意义,而且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首先,禁忌粗暴式教育方式,应培养孩子的名誉感和羞耻感。其次,重视教育中德育功能的提升。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家庭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主体,尤其是在德育方面。当我们看到有些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把孩子用各种名牌打扮成所谓的“小王子”、“小公主”,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一种爱的表达并引以为荣时;当我们听到有些父母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总是不断地问孩子“宝贝儿,想吃什么?要我拿什么东西给你吃?”的时候,如果肯花时间研读一下300多年前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对此给出的种种教诲和启示,那么,我们或许会更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就已变得如此“邪恶”和堕落。再次,尊重儿童个性。最后,因材施教。洛克曾感慨地说道,当时不仅绅士们都把他们意在商界发展的年幼子弟送进了文法学校,即便是商人和农夫,虽然既不打算也无能力让他们的子弟成为学者,却也一定把他们的子弟送进文法学校。虽然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体现,但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别地使用一种教育模式、一套教育内容。教育的真正功能是帮助受教育者具备日后成功和发展的能力。洛克的《教育漫话》曾被伍德赞誉为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甚至连莱布尼茨都对该书大加赞赏。该著作不仅对欧洲教育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也在18世纪的启蒙文学中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英国现代教育家帕尔默说道,“尽管洛克关于培养17世纪青年绅士的忠告不能轻易地移植于现代大众教育的条件,但是他的言论仍然具有很多足以激励和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当我们遭到众多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学习理论和指导原理,往往是十分详尽地发展各个学科的权威性的教学方法时,洛克却敢于仅仅提供‘漫话’,这也是足以引人注意的”。洛克教育思想中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对儿童身心的关怀、对冷漠残酷传统教育的控诉和批判及著名的区别教育理论,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美]纳坦•塔科夫.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M].邓文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3][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M].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英]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M].任钟印,钟惠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侯晓丽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上一篇:高考美术教学理念的思考 下一篇:先秦法家法治教育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