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式”教学在高校声乐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5-06 09:00:49

“研习式”教学在高校声乐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研习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实行研习教学是高校声乐教学取得优化教学效果的又一条探索之路。本文主要就高校声乐研习教学模式的特征、基本操作、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以此促进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体自主性,以此带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声乐人才。

关键词:研习;声乐教学;教学方法

高校声乐是一门集舞台实践性,演唱理论性为统一的学科,笔者越来越感到声乐教学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仅凭单纯的发声技术教学法和歌唱心理教学法是不足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要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解决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研习教学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习教学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其不当的唱法展开思考,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指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从中看出,研习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判断和正确的演唱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心理体验的获得与巩固需要有外部信息的不断刺激。学生往往由于自己演唱的机会少,不敢展现自己。要让其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需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超越自我。研习教学,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有特定的作用。

研习教学模式是从声乐教学需要出发,学生通过各抒己见、争辩明理、交流沟通,激发学习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辩论中,学生通过摆事实,讲论据,做出选择,使自己的演唱观点能够成立,并能够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观点,及时审视自己的观点,重新表达自己的选择,心平气和地学习和讨论;善待批评,以获得更正确歌唱概念,学会倾听。

高校声乐研习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理论依据。现代教育观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反映当代教育本质的教育观。现代教学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而声乐学科在影响学生主体性的诸多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声乐作为高校音乐基础学科,具有技术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是思维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意味着高校声乐教学走“研习式教学”的道路是合情合理的,是正确的。研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遵循归因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声乐教学中灌注中国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这就使研习教学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中国特色:既有教育规律的科学性,又有教学的效果性。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实施研习教学是历史的必然、正确的选择和科学的结论。

高校声乐研习教学模式的特征和基本操作。高校声乐研习教学的特征:以问题为纽带。首先,教师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就其演唱问题提出一些有争议的或假设性的问题。其次,学生善于从问题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是智慧动力之源,解决问题是能力形成之源。声乐中很多技术性问题为研习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辩论题材,为研习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前查找音响视频资料,认真欣赏歌唱家的演唱,找出共性。在课中,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并根据自己的所听、所看、所思主动提出问题,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培养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能力。

高校声乐研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研习教学的步骤分为三步:设立辩题――各抒己见――交流沟通。

设立辩题。(1)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研习”教学的开展。我们要依据高校声乐教学的标准,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来确定辩论题。教师设计的辩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并有针对性,题目宜小不宜大,内容宜少不宜多。抓住歌唱家们在演唱技巧上似乎有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如有的歌唱家在演唱时始终保持着微笑的面部表情,有些则不然。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在主动发现问题,教师相机诱导,要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共性,不钻牛角尖。并针对学生演唱时存在的技术问题加以讲解并逐步解决。(2)抓住演唱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如歌唱中的呼吸方法的问题。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有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美的声音,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但在声乐界关于呼吸方法有三种不同的认识: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可以通过对这几种呼吸方法分别进行演唱实践,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歌唱的呼吸方法。这样的方式比起教师直接告诉他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歌唱更容易让他信服并接受。

各抒己见。学生喜欢辩论,是因为这种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辩论,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收集资料、去请求帮助。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评论某一著名歌唱家,就其演唱技巧、演唱风格、个人魅力进行讨论。因为一直来,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权威,他们不敢与老师争论,而在辩论中,他们就敢于和老师大干一场,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因此,我们可以多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歌唱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受到学生对这种方式最感兴趣。

交流沟通。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学生有过这样的疑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笔记,在课后认真地练习一周之后去上课,老师又会提出与上节课截然不同的技术要求。比如上节课要求声音靠前唱,这节课又提出声音靠后唱,上节课要求强调头腔共鸣,这节课又要求胸腔共鸣。搞得学生不知所以然,顾上顾不了下,顾东顾不了西,都不敢张嘴了,对学习声乐产生了畏难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出现这些疑惑是每个学生在学习声乐中都要经历的一个必然过程,声乐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协调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和谐运动的过程。学习声乐切不可急功近利,想着一下子就能解决高音的问题,唱很大的声乐作品。学习声乐的过程是一生的过程,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学问。声乐学习没有终点,永远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学习声乐需要时间的积累。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在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工作者始终强调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声乐教育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发声技巧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能够步入自由歌唱的大门、终身学习歌唱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声乐研习教学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了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我教育,避免了声乐课堂上单纯的说教;注重通过舞台实践和自主学习合作,逐步完善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艺术风格。一方面在常规教学中采取补充资料、演示多媒体课件、设计探索性的问题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另一方面应采用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声乐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单一性、枯燥性,不少学生有畏难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辩论研习本身并不在于谁对谁错,重要的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准备过程中,学会思考、交流、体验,在多听、多看、多练、多想等环节中去探索、发现、感悟声乐艺术的真谛!也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才能有效的得到提高,师生才能真正享受到声乐教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等.语言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成功教育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 《赵登营教授声乐教学随笔》.网络.

作者简介:罗平冠(1976―),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浅议文化产业产品智能化趋势 下一篇: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动画后期场景音乐制作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