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000万丈量人的成败荒唐

时间:2022-05-06 06:27:25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

董教授一番雷语甫出旋即遭到网友的拍砖,有的抨击:“成功人生与金钱多寡无必然联系,连这点常识都不懂还算啥教授?”有的反诘:“看照片董老师该40岁过头了,是否腰缠千万呢?学生会不会反问你,没有4000万别当我的老师呢?”

客观说董教授的初衷不无良善,出发点还是激励学生多为社会、家庭创造财富,寄予老师对学生未来成功一种厚望和鞭策,希望学生们纠正社会高学历财富耻辱论、失败论,期盼高学历与高收入匹配起来。

然而这番论调听起来十分偏激、别扭、刺耳,主要还是因为它僭越社会师德底线,刺痛公众嫌贫爱富神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作为大学教授的董藩罔顾自己的教师身份,撇开传道的责任,不去纠偏愈演愈烈的社会物欲观,进行主流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引导、宣讲,反而添火加柴,大谈特谈市侩的财富论。如果教师道德造血功能不发达,还指望学生将来肌体里活跃更多的造血道德细胞吗?

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把财产作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尺就大错特错,学生挣钱能力有大小,或者学生财富不多,但科研能力很强、领导艺术不错,难道他们就不是人才,就不配称您的学生吗?在我看来,与其说董教授的励志话说得过火、残酷,毋宁说其价值观发生异变。在任何语境下,因为学生钱挣得不多,老师就否认其学生都是说不过去的,说到底,偏激论调背后活跃的是嫌贫爱富思想因子,公众不是仇富,而是看不惯你嫌弃贫困。

实际上,40岁创造4000万家产既没有实践论证,又缺乏理论依据。道理其实简单,一是为何非用一个4000万指标,为何限定年龄是40岁,40岁后发迹的企业家不也大有人在吗?40岁前没有4000万,不等于将来他不会超过4000万。40岁家产4000万未来也不等于只涨不跌。二是不同岗位才创造不同财富,如果你是科研人员,给国家创造的科研成果带来社会财富难道不比4000万更多更值得敬佩吗?如果你是高校教师,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难道不比4000万更厚重更值得尊敬吗?

无论怎么说,把财富作为丈量人生成功唯一标尺是有失偏颇的,是悖逆事实,违背主流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社会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个体价值观也千差万别,再说金钱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性,用一层不变的定量财富去衡量一个人成败岂不谬哉!

上一篇:张铁泉:征战UFC,中国“草原狼”来了 下一篇:每个时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