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字资料突破教学难点

时间:2022-05-06 05:38:54

引用文字资料突破教学难点

[摘要]当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若仅仅专注于有限的文本内容,凭借自己随意的想象,将无法透彻理解课文,课堂教学也无法深入,教师在向学生互动提问时更是毫无回应。引用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资料能突破此教学难点,使教师教得更生动,学生学得更积极。

[关键词]文字资料初中语文情感来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07

文字资料让本身可能晦涩难懂的课文变得理解顺畅,学生可以有理有据地探索文本主旨,感悟作者的心境。教师有准备、有考量地引用文字资料,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文字资料在课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铺垫知识,了解背景

一篇文章的完成,是时代背景、历史文化、情感流淌的产物,很多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往往背后牵扯到千丝万缕的由头,要想从文本表面挖掘到深处的含义,便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提前铺垫知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学生发现从文本内容看,其实就是苏轼即兴记录下的一些生活片段,但短短十几行字为何会被学者封为“神品”呢?这时笔者便向学生介绍了苏轼的身份境遇和写作背景: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苏轼好写诗文,曾反对过王安石立新法。后来一些好事之徒从他所写的诗文别摘出有关新法的部分,诽谤他以诗攻击朝政。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捕入狱,经历各种煎熬折磨,最终被发配流放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的闲差事。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之案”。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四年之后。

笔者通过介绍苏轼的个人情况,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而引入“乌台之案”的历史事件,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为后文表达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找到了情感来源。此中对于人生的感慨、流落他乡的凄凉、没有人关心的郁闷等都通过文字资料体现出来了。

二、提出疑问,凸显主旨

有些课文是具有较大时间跨度,富含作者回忆的散文,学生读完不明白作者在不同时期感情变化的原因,而作者在文章中也没有交代,学生此时便心存疑问。借助文字资料可让学生全面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比较容易地提炼出文本主旨。

例如,初读苏教版课文《背影》时,文中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场景让学生触动,感叹父亲买橘子的吃力,感知作者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凸显“背影”这一词的深意,笔者向学生提出了疑问:作者一直不懂父爱,面对父亲表现出来的“体贴”和“周到”无动于衷,只觉得父亲“迂腐”可笑。直到看见父亲临行时爬上月台,只为买几个橘子好给自己带在路上吃,作者才开始理解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这样说来,父子在日后的生活里肯定会变得更加理解和关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后文中我们发现作者与父亲常年分别,父子关系不如往常,可是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作者却没有在文章中提及。

笔者找来以下资料:朱自清于1921年在扬州任教时的工资直接被其父亲支取,自己得不到任何报酬。隔年朱自清为弥补父子关系带妻儿回扬州探亲,然而被父亲拒之门外,后一起生活时父亲对朱自清一家不予理睬。朱自清曾在1923年发表的《笑的历史》一文中暗讽父亲,惹其大怒,加剧了父子之间的矛盾。1925年朱自清在清华谋得职位,欲将妻儿和生母接到北京居住,其父为减轻儿子负担,坚持要求朱自清的一部分儿女和生母留在扬州生活,此时父子关系稍转和睦,但朱自清每月寄往扬州老家的生活费从来得不到父亲的回音。

通^文字资料,学生可以找到朱自清与父亲关系出现矛盾的原因,但这显然与文本表现父爱的主旨大相径庭。对此,笔者带领学生把眼光转向作者收到父亲来信的细节,信中父亲表达了希望儿子能忘记自己以往的不好,作者在泪光中思念起父亲那熟悉的“背影”,不觉悲伤涌上心头。作者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在文字资料中找到了答案,学生也感受到了真挚、厚重的父爱,心中的疑问渐渐解开。

三、设计承接,巧妙过渡

有些课文内容看似简凡,但往往背后承载着作者的心血。初中生思维简单,若要他们一下子转变思想看向文本深处,无法轻易实现。这时教师便可引入相关的文字资料,设计承接,剖析文本深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单看文本内容,无法理解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语句,不能体会作者想借紫藤萝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为此,笔者引入了以下资料:作者于1982年完成此篇文章,当时小弟身患重病,作者又回想起家人在“”中遭受的痛苦,心情抑郁沉重。当她在庭院中徘徊时看到盛开的紫藤萝,心中悲痛渐渐释怀,感叹紫藤花顽强的生命力,感悟人生的美好,所以“不觉加快了脚步”。

文字资料在这里起到了搭建桥梁、巧妙承接的作用,帮助学生从平实文字看到了文本深意。学生通过了解作者所受境遇真正明白作者的心情,透过文本实现了与作者对话。

综上可知,文字资料的引用使课堂教学有了更加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不至于仅仅定睛课本,缺乏认知,打破了课堂原本气氛冷场,学生不知作者用意的局面。

上一篇: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民族地区矛盾问题研究 下一篇:追寻言意共生的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