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社会流动机制是最好的维稳

时间:2022-05-06 02:18:27

畅通社会流动机制是最好的维稳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从原所属的社会阶层转移到新的社会阶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发展、社会分化,我国的社会流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向上的社会流动。虽然其间出现了少量社会成员向下社会流动现象(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而出现的下岗失业工人),但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流动的基本形态和趋势。这种全民性的向上社会流动,成为保持社会活力和社会秩序稳定同时实现的最重要机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群众基础。

进入21世纪后,这种情况却有所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中下层群众向上的社会流动渠道开始减少。有研究表明,2000年后,受教育程度是获得初次就业职业的最主要因素,而父亲的职业地位则对本人现职获得有着显著影响。在控制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后,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教育开始更多地受到家庭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影响。这些都表明,在社会阶层结构雏形显现后,居于上层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阶层传递现象,而对人们向上流动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再次面临公平性的挑战。

因此,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定型化取向,社会流动缩减的趋势已经出现。而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既有自致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我国目前的社会流动不畅,却主要源于制度因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财富代际传递造成起点不平等;社会资源分配市场化倾向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行政体制改革中未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优势阶层借助权力寻租制约社会流动通道;社会体制改革滞后,社会成员的身份标签未彻底取消,社会流动的基础性条件不足。

鉴于此,畅通向上社会流动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首先,提高认识,推动全社会对社会流动重要性认识的深化,从而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社会流动。

其次,加快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力分配比例,大力提升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拓展普通民众的收入来源和渠道;同时,科学设计并实施针对收入所得的累进税制度,提高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通过二次收入分配来逐步减小社会贫富分化程度。再次,推行社会资源配置制度改革,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承担责任,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基本公共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反对腐败,阻断优势群体间的结盟;同时,促进社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流动提供更多机会。

最后,及时调整社会体制,彻底取消妨碍社会流动的社会身份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打破附着于户籍之上的各种福利、权利差异,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配置。摘自《学习时报》

上一篇:大学生求职如何精打细算 下一篇:他种出了“人参果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