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与画的相遇

时间:2022-05-06 09:16:37

摘要 中国电影音乐作为世界电影音乐的组成部分,也随之发展而发展。而现代中国电影音乐中,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中国电影深深扎根于这片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又与现代文化,科技审美相结合,呈现具有中国风的电影音乐,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电影音乐之特色。

关键词 现代中国电影音乐 特色 中国风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中吸收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元素。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其中的音乐已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随着科技文化、审美观念的发展已变成了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地位逐渐上升并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电影音乐在其风格、写作技巧上变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而现代中国电影音乐又在此基础上加入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民族乐器、诗词演唱、民族曲调的加入等,都为现代中国电影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新的亮点,并形成“中国风”式的独有特色。

一、民族乐器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中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电影中加入民族乐器的演奏,不仅增加了传统文化的色彩而且还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视觉与听觉的默契与和谐。如《英雄》中配乐《棋馆古琴》古琴的运用,也许最能体现中国棋道的雅致飘逸之风。《卧虎藏龙》中配乐《南行》使用了民族吹奏乐器竹笛,其旋律优雅委婉,描绘出地道江南清新秀丽的风情;配乐《穿越竹林》中箫的运用,使古代江湖武林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无极》中二胡的运用。意在呈现超脱空灵之意境。而《英雄》中,打击乐器大鼓小锣和戏剧拍板在整个电影音乐的运用更加强了氛围的营造与中国音乐特色的标榜。

中西音乐演奏相结合以及电子音乐的融入,剥离传统乐器的张力结构,重新置换和组装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表达语境和方式。比如《英雄》的“序曲”便是一个交响乐与鼓声相结合的文本。西洋交响乐婉转流露出东北二人传的曲调,而中国传统的鼓则打出爵士乐摇滚的节拍,在配乐《风》中将日本鼓用中国的打法来演绎并加入中国叉和人声,听起来杀气腾腾,摄人心魄;配乐《棋馆古琴》中,谭盾使帕尔曼小提琴和中国古琴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东西方不同的浪漫在2000多年以来首次融合到一起。他还将小提琴换上二胡的丝弦,找到一种介乎二胡,马头琴弦子的结合体,再现了古书记载现已失传的“琴弦子”音乐,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

二、“中国风”的词曲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的运用

“中国风”这一个词也是最近新出现,其特点是在当代的音乐中加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如:歌词采用古诗古词,曲调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甚至采用民歌等。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一些古诗作词,谱上曲谱被人们传唱,如《花非花》《但愿人长久》、《虞美人》甚至的《沁园春・雪》电成为声乐教材,所以说“中国风”的歌曲早就有,只是以前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罢了。

在现代中国电影音乐中也运用“中国风”的元素,加强现代中国电影的传统文化内涵,使电影音乐更具有中国特色。《夜宴》的主题曲中反复重复着《越人歌》的曲调,无论是腾格尔的演唱还是钢琴幽雅的演绎。总是能听到这段旋律在影片中反复的响起,贯穿整个电影《越人歌》的曲来源于《诗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一首讲述寂寞的歌,讲述人与人虽然面对面却感到着更深的寂寞,又希望从这样的寂寞里走出找到知己。孤独与寂寞并存,绝望与希望对立。表现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悲戚与哀鸣。古琴的加入让原本就非常伤感的歌曲更加的感伤,很好的烘托了电影中人物的性格与人物内心的悲剧。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音乐《太和颂》“风昭祥明光,四海升,开域疆,仁智信,礼义忠,敦厚德,列圣王,承天道兮,寿永昌,昊天成命,化万邦。”简单的歌词便唱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王道和规矩,此曲贯穿电影始终。当二王子的金甲部队被全部消灭后,一万具尸体被迅速清理干净,也在一瞬间换上了新的,地上的血被冲洗掉,铺上了新的地毯,最后元杰自杀,于是反叛最终成了绝对权力的一次集体献祭,大王端坐台,《太和颂》奏响,无疑是对中国专制的轻蔑与嘲讽。更加重此剧的悲剧性。

三、中国音乐美学在现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体现

中国音乐美学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在中国哲学中最为基础也最为广泛的便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儒家以孔孟为代表,道家以老庄为代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哲学的分支也主要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进行诠释音乐美的。

“天人合一”是一种认为人类和自然同一的哲学观点。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天籁”、“人籁”等种之命题,都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在音乐中,道家所说的“大音”、“天籁”实际上是指与那些人为的礼乐相对符合自然之情的音乐,正所谓“大象无象,大音无音”。儒家则是认为天是人的投影,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礼乐道德。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在《十面埋伏》秦王对“剑”的理解为三个层次,其一,人剑合一,人就是剑,剑就是人。这层只是表明了人物合一:其二,讲求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剑在心中,世上的一切无不是杀人的利器:其三,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这才是剑术的最高境界。这才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看来即是“仁者无敌”,道家则是无为为道,道乃天,“天人合一”。剑声与水声的交织,形动与心净的交错,声音与画面形成对比,充分表达了空灵的意境。

“虚”与“实”的音乐美学思想也能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找到痕迹。“虚”并非无,而是留有人们心灵更广阔的感受余地。《夜宴》中古琴的演奏就给人一种虚飘的感受而达到真实的意境。《十面埋伏》中琵琶的演奏并不会因为音与音之间的不连贯而产生心理上的缺乏连续性,相反,在这些余韵中不但把音之间的空白填补的天衣无缝,而且,正是由于这些空间把我们带到更为广阔的精神天地之中。

中国艺术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东方艺术的神秘面纱令多少人产生崇敬与渴求的冲动。“只有民族好,才是世界”这一语道破天机。现代中国电影正是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中汲取养料。使文化与音乐合璧。古典与现代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影音乐。

上一篇:从《王者之心》谈国外电影大片片名的直译与意... 下一篇:感受是理解音乐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