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中大段台词的妙用

时间:2022-05-06 05:47:55

浅谈电影中大段台词的妙用

[摘要] 对大段台词的运用当然不是话剧的专利,但是在电影创作中,出于对电影视觉本性的考虑,创作者对大段台词的使用往往很克制,一般只在高潮部分中作为人物动作的顶点出现,此外,在某些具有强烈主观色彩风格的电影作品中,大段台词也可成为结构的主体内容。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使用大段台词,均需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技术手段将之电影化,以便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应。根据说话的场合和内容的性质,长达2分钟以上的大段台词,主要可分为四类:演讲性台词、辩驳性台词、剖白性台词、诉说性台词。

[关键词] 电影化的大段台词;戏剧性情境;电影结构;蒙太奇手段

电影中的有声语言主要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画外音)等形式,简称台词。台词虽然是影片展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有力手段,但是相对来说,它在这门声画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像在话剧中那样重要。

在话剧中,台词构成了剧本的主体内容,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演出时,角色那些具有动作性的对话,震撼人心的独白,是观众欣赏的重点,尤其是经典的大段台词,经过优秀演员的精彩演绎,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灵享受。这类例子在话剧演出中随处可见。而在电影中,画面则是形式构成的基本元素,导演可以通过全景、特写等手段,以蒙太奇的方式自由组合镜头,直观、具体地表现出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世界自由转换的时空场景,而不需要一句台词。无法扩展画面内容的叙述性台词在电影中是多余的,不符合电影的美学特征。如果大量的对话冲击了电影的视觉形象,则会被称为“舞台剧的电影化”,是“开倒车”①。

尽管如此,电影却并不完全排斥大段台词的出现,甚至有很多故事片追求为主人公创造出讲述几十句台词的机会。大段的台词,不仅能体现文字的魅力,考验编剧对电影结构的把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集中呈现演员的演技。如果能在影片中充分结合三者的优长,就能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丰满,对心灵世界和影片主题的揭示更为深刻,甚至将情节一举推向高潮,使主题得以升华,使观众在散场后也经久难忘,反复回味,从而在世界电影史上树立起戏剧性与电影性成功结合的典范——这个“神话”早已成为一种对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共同诱惑。

电影中大段台词的基本类型

在电影中长达2分钟以上的大段台词,根据说话的场合和内容的性质,主要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演讲性台词

这是电影中使用大段台词最为常见的方式,包括战争动员、革命宣传、课堂训话等形态。自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电影艺术日益成熟后,不乏此类经典作品。最著名的,如1940 年出品的美国影片《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C.卓别林编剧、导演兼主演)影片结尾将近4分半钟的演说Fight For Liberty(《为自由而战斗》)被公认为卓别林一生中最精彩的演说,也是对该片主题的精彩阐述,自二战以来,无数人们眼含热泪,观看着片中的小人物——被误认作独裁元首兴格尔(希特勒)的理发师夏尔洛向军队发表讲话。由于人物身份的置换,这段本该是元首的战前演讲,变成了一个表达普通百姓渴望安居乐业,不要强权、霸权和战争,呼吁人类反抗精神奴役,追求自由解放,鼓舞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演讲。影片中,他的呼喊通过无线电传向了全世界,也激动了银幕外几代观众的心,而卓别林一人分饰的两个角色,也让人永远难忘。

2010年又出现了一部以一场出色的演讲为剧情发展归宿的优秀影片——《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 ,主人公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影片讲述了他从王子到成为国王期间,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逐步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最终找回自己的声音的故事。

该片的情节以时间发展为顺序,看似平淡,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即使是乔治五世离世、爱德华八世退位这些重大史实,都被以简单的叙事方式处理得波澜不惊,影片的重点放在英国二王子艾伯特身上,这位自小便羞怯、紧张,有口吃毛病的约克郡公爵,却被迫一次次当众发表演讲。这对主人公而言是一次次噩梦,让观众为之揪心却又不断地期待出现奇迹。影片的高潮部分,是乔治六世即位不久,面对英国被迫对德宣战的局面,他必须在乱世里勇敢地承担起国王的重任,发表一场鼓舞人心的“圣诞演讲”②。这对饰演艾伯特的著名影星科林·费斯来说,也是他在片中的最大挑战。这场演讲,据史书记载稿长达十几页,在影片中,则被删减为约5分钟的长度。单从词面上看,这些语言也并无特殊之处,但是,在这样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国王克服了口吃障碍的演讲,获得了异常的效果。科林·费斯以其富有真情实感的神情与台词,清晰而有层次地展现了这个完整的过程。

(二)辩驳性台词

在很多出现法庭性质或各级、各类需要裁决的场合等情境的影片中,不乏精彩的大段辩驳性台词。如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1992)③的最后部分,艾尔·帕西诺(Al Pacino)饰演的双目失明的退役中校弗兰克,在博德中学举行的听证会上,替不愿出卖同学换得前程的查理辩护的一场戏;中国电影《风暴》(1959,根据话剧《红色风暴》改编)中,金山饰演的施洋大律师当众为饱受欺凌的工人所作的一段精彩辩护;京剧电影《四进士》(1956)“一公堂”这场戏中,周信芳饰演的宋世杰回答信阳道顾读的质问,为自己不是包揽词讼而进行辩解时的大段念白。这类台词往往逻辑性很强,具有辩护词本身所特有的雄辩之美;有的更是富有强烈的正义感以及对被辩护人的深切感情,听来令人动容。

(三)剖白性台词

当情节发展到某个需要抉择或采取行动的时刻,主要角色常通过大段台词向众人剖白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如《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1967)是一部关于白人女性与黑人男性通婚问题的影片,在其结尾部分中,斯宾塞·屈赛(Spencer Tracy)饰演的父亲马特,针对女儿的婚姻问题发表了近8分钟的陈述,有情有理、意味深重,令人感动。又如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中尉在阻止属下枪杀俘虏后的约2分钟的台词,以极其感性的语言充分表达了创作者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四)诉说性台词

上述三类大段台词都具有公开的性质,相较之下,诉说性台词则比较私密,具体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局中人对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角色诉说内心的巨大创伤或隐秘。如《广岛之恋》的开端部分,女主角在时,不断地在向初次见面的情人诉说着她在广岛看到的原子弹爆炸带来的惨景以及情人给她的直接的身心感受;在两人分别的前夜,女主角又向情人诉说了自己年轻时在法国内韦尔,如何与身为敌国战士的德国情人相爱、死别,如何因此被国人惩罚,一再发疯又清醒的往事。

另一种则表现为直接向观众诉说,即主要角色的内心独白,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表达说话者不能或不想对他人诉说的思想与情感,能够迅速拉近观众与角色心灵之间的距离。也如《广岛之恋》中,女主角在咖啡馆与情人告别,独自回到旅馆后,在矛盾的心情中对着镜子开始了独白(直接说出口)与大段内心独白(画外音);还有她一再拒绝情人的挽留,深夜独自在大街上行走时,内心发出的对爱的渴望与呐喊。

在上述举例的影片中所提到的演员,都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表演与影片对大段台词的使用相得益彰。特别是在《广岛之恋》中,台词起到了结构性的作用,曾被评论家称为“空前伟大的作品”。乔治·萨杜尔在《法国电影》一书中,认为“由于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奇特新颖的形式,《广岛之恋》达到了现实主义作品中最罕见的高峰,而且也许还标志着电影史上的转折点”④。

为在电影中使用大段台词所采取的策略与技术

诉诸视觉的画面具有显示世界广度的优势,但可能缺乏诉诸听觉的语言所具有的深度。作为视觉文化的电影,之所以将有声语言纳入电影的表现手段,乃至结构当中,主要出于对揭示“深度”的渴望以及扩大画面内容的要求。

当然,电影的视觉本性排斥台词的过度使用,即使台词本身再漂亮,脱离了剧情也毫无意义。此外,不管是演讲性台词,还是辩词、宣言、声明或者议论、诉说,这些思想性的、叙述性的内容虽然也可是主题的具体体现,但往往会因缺乏画面感让电影观众觉得枯燥。因此,电影对大段台词的使用往往很克制,通常是在高潮部分中作为人物动作的顶点出现。不过,在某些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风格的电影作品中,大段台词却成了结构的主体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使用大段台词,都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技术手段将之电影化,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一)从情节上为高潮部分的大段台词做好系列事件的铺垫与准备

能够支撑起高潮部的大段台词,不仅要能给人带来理性思考,还应该具有深厚的情感力量,能够同时“说服”和“打动”观众,因此,需要在之前的情境构建中,逐步激发观众对主要人物的同情心和认同感,为大段台词的出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这样,当大段台词出现时,才能更好地达到高潮的效果。⑤

如《国王的演讲》中的高潮部分,是国王乔治六世发表圣诞演说。为了使这大段台词的力量能够担当起将情节推向高潮的作用,影片在之前的结构中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安排国王与他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有若干次交锋和磨合,在这个过程中,后者逐渐赢得了他的信任和友谊,并帮助他在战胜口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使他顺利地完成了登基仪式,而观众也仿佛老友般见证了伯蒂(乔治六世艾伯特的家庭昵称)的历次失败和成功。接下来我们看到,国王一家人在大主教的陪同下,轻松地观看完加冕典礼的实况纪录片之后,又看到了希特勒演讲的画面。片中希特勒富有激情和煽动力的演讲镜头,作为情境中的一个有利因素,仿佛是对艾伯特提出的一项挑战,也为他后面的圣诞演讲埋下了悬念的伏笔——这位尚未战胜口吃障碍的国王,如何能顺利地发表他的战前动员性演讲?而他的演讲效果又如何能与希特勒那魔鬼式口才相媲美呢?尽管艾伯特流露出了坚毅的目光,表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敢,观众仍如他的贤惠妻子伊丽莎白一样,揪心地期待着。在如此情况下,这大段台词说出时的分量可想而知。

(二)从结构上为大段台词的出现设置戏剧性情境

对于通常在高潮部分才出现大段台词的影片来说,此时已将主要角色置于各种冲突的锋尖,情境充满了戏剧性,因此角色那些压抑了很久,思考了很久,不吐不快的心声也是令观众充满期待的,这样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对于《广岛之恋》这种反常规的、从头到尾充满了大量歌剧吟唱式台词的风格化影片来说,则更需要摒弃叙事性情境,从一开始便将角色置于戏剧性情境当中,否则就会显得异常沉闷、令人失去兴趣。在本部影片中,女主角第一大段集中性诉说有15分钟左右,这段“平板、压抑、单调”的诉说被置于两个人正在的特殊情境中,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矛盾”的感觉,⑥使得观众不但注意倾听她说话的内容,而且也引起一种悬念,即为何在这样的激情时刻,女主角仍念念不忘诉说她所见到的广岛遭受原子弹破坏后的种种景象?而诉说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对影片的反战主题进行了揭示,使影片的风格具有诗意,而且从结构上加入到事件的进程中来,变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这两个属于不同种族的异国男女,萍水相逢,彼此都有家庭,而且跟自己另一半的关系都很好。他们之间从原本是婚外的要发展成爱情,主要依靠的就是诉说所产生的特殊吸引力,给法国女人带来神秘的、忧伤的气质,令日本男人对她难以割舍,在分开后又去寻找她,第二次要求。

本片的第二大段诉说性台词,则发生在两个人第二次之后,在分别,也许是永别的前夜,两人在一家咖啡馆里谈话。在这种戏剧性的情境中,爱与离伤的情绪使得男主角想进一步地了解她,观众也想倾听女主角的过往。当女人回忆家乡法国内韦尔以及年轻时因爱“发疯”的往事时,她的诉说从诗意的抒情转变成巨大的创痛感;而在诉说当中,眼前的日本情人与回忆中的德国恋人,印象渐渐重合,使得两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强烈。日本男人爱上了眼前这个在战争中受过极大创痛的女人,也爱上了在诉说中呈现的,那个在美好的年轻时代不顾一切为爱发疯的女孩,因而不顾她的一再拒绝,整晚一直追随着她。

本片的两大段内心独白也发生在戏剧性的情境当中。一段是法国女人与日本男人分手,从咖啡馆回到酒店后,发觉自己已重新开始恋爱,怀着背叛了旧日恋情的心情,对着镜子开始了一段与自我、与死亡的男友、与上帝的交谈。第二大段独白则发生在当晚男人一再追随她,两人一再遇见又一再分开的过程中,她独自走在夜晚的街道,在强烈的矛盾心情中发出了内心呼喊。

《广岛之恋》中所有的诉说与内心独白,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从身体到心灵的全面戕害,因此,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已经什么都不用说了,无声的动作,凸显内心状态而极富意义的“沉默”,形成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三)从技术上为大段台词的使用提供配合与支持

在大段台词出现时,创作者往往以声画分立、对位等形态,通过多种类型的蒙太奇形式,构成适当的音画体系,以避免长时间只出现主要角色说话的画面可能带来的单调,丰富表现内容,也可以其他角色的反应镜头烘托出台词的意义和情感内容,营造出一个令人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气氛;甚至通过相应的反应镜头,展示饰演聆听者的演员的出色演技。

如《国王的演讲》中“圣诞演说”这场戏,在长达约5分钟的演讲过程中,每当国王的演讲出现轻微结巴或者意外顺畅时,都适当地给予了罗格、王后、张伯伦、播音室工作人员、罗格的妻儿以及在各种公共场合聚集的人群、温莎公爵夫妇、国王的母后、军队中的士兵们,还有大主教、丘吉尔等个人和人群的反应镜头,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这大段台词引起的悬念,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艾伯特逐渐进入国王角色,找到自己说话节奏和感觉的过程以及他的讲话在其他人那里造成的各种效果,完整地勾勒了国王的演讲从艰难地开头,到充满自信和鼓舞力量地结束的过程。

在《猜猜谁来吃晚餐》中,在马特陈述的8分钟内,片中出现了若干次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娜的反应镜头。演员凯瑟琳·赫本饰演的妻子虽然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我们完全能明白她在倾听丈夫诉说时的内心变化。这说明赫本在演这场戏时,思想感情完全是一直随着对手屈赛台词的内容起伏的,清晰而连贯,总能以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将人物此刻的内心感受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同时烘托出对手的言语动作和外部动作的感情力度——他们这场精湛的表演配合堪称绝唱。⑦

而在《广岛之恋》中,与大量的诉说性台词相配合的,除了有对说话内容的表现性叙述画面,如女主角在诉说她在广岛博物馆看到的刺激性场景和镜头时,所拼贴进来的纪录片画面;在诉说她年轻时因爱遭受创伤发疯的往事时,影片所呈现的相应的画面;还有能揭示角色内心的现实动作,如女主角在内心倾诉对情人爱的渴望时,她正在深夜的街道上不停地行走,充分揭示了矛盾、焦灼与无所适从的心态……声画分立与对位等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影片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自由地进行时空间转换,在保证深刻的同时增加了电影的表现力,传递出丰富的视听内容。

大段台词是年轻的电影艺术从古老的戏剧艺术处借鉴而来的结构材料。如何将戏剧性的台词融入电影的本性当中,使有声语言扬长避短,成为影片中熠熠生辉的明珠,而不是沉重的赘瘤,对电影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充满长久吸引力和挑战,令人乐此不疲的任务。笔者愿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对电影台词方面的探讨,以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艺术。

注释:

① 谭霈生:《谭霈生文集(三)电影美学基础》,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② 英国国王在圣诞节问候大英帝国,发表演说,这本是一项国王专属的传统职责。1940年的“圣诞演说”因为发生在二战期间,英国刚刚对德宣战,乔治六世此次克服了自己的严重口吃,发表演说,鼓舞了举国上下的勇气,因而被载入史册。

③ 《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1992)曾获多种国际奖项,男主角艾尔·帕奇诺的演技炉火纯青,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演员奖。

④ 转引自“百度百科”之“广岛之恋”词条,http:///view/48884.htm。

⑤ 换言之,如果高潮部分的大段台词不能够唤起观众足够的情感,便说明影片结构出了问题,在情境营造上有所不足。参看杨健:《拉片子 电影电视编辑讲义》,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⑥ [法]玛格丽特·杜拉:《广岛之恋》电影文学剧本,汪流:《电影编剧学》“附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页。

⑦ 在现实生活中,凯瑟琳·赫本和斯宾塞·屈赛是一对未能结合的情侣。屈塞在《猜猜谁来吃晚餐》一片公映后15天便去世了,此片堪称他演员生涯中天鹅的绝唱。

[作者简介] 罗琦(1974— ),女,湖南永州人,文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表演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戏剧美学。

上一篇:当下精装修住宅工程质量控制分析 下一篇:“新碑学——魏碑艺术化运动”(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