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5-06 05:32:03

关于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文中简要概述了大学科技园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特点及经验启示,分析了厦门市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厦门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优势,提出了规划建设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 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官、产、学、研给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本文从美国、英国以及台湾地区著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特点及经验启示为切入口,围绕厦门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规划建设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思路与建议。

1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

1.1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美国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在大学校园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技术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开创了大学——产业结合的新模式,闻名世界的“硅谷”就此诞生;1970年,英国剑桥大学在剑桥区内创立了科技园,拉开了英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剑桥科学园已经成为剑桥高技术集聚区域成功的重要标志,并走出了一条有别于硅谷的道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当局模仿美国硅谷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在台北新竹设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新竹科技园已成为台湾发展高科技的摇篮,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也已成为大陆地区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榜样;1989年,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大学科技园在东北大学诞生,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技园纷纷崛起。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86家,孵化面积达800多万平方米,平均每个科技园内有近百家企业和研发机构。

厦门大学科技园于1999年10月开始启动建设,2005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厦门大学科技园作为厦门市唯一的大学科技园,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紧密依托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目标,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成功的办园经验,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园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科技园一期已建成合成化学、生物医药等6个专门的学科群孵化中心,2012年厦门大学科技园又启动了漳州分园和翔安分园的建设,其中,漳州分园占地面积约为242亩,总体规划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翔安分园计划占地面积为105亩,总投资近3亿元。

1.2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

从多角度对国内外典型大学科技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共性特点主要有:1)根据大学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规划大学科技园建设主题。2)大学与科技园之间保持紧密协作关系。3)搭建立了适应自身发展模式的融资渠道。4)政府发挥了促进作用。特色主要表现在:1)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不同。美国和英国的大学科技园大多实行的是市场机制,台湾新竹科学园是按照当局研究所、大学和私人高技术公司在当局统管下的“三角合作”模式,大陆地区大学科技园则主要还是以政府推动型为主的运营模式。2)投融资渠道不同。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技园筹资的主要途径是靠风险投资,政府一般不给予补助。台湾当局对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设立多项科技资助基金,大陆地区大学科技园则以财政性资金支持为主,社会资本和民间风险投资发挥的作用相对偏弱。3)政府作用不同。美英政府的作用较小,主要靠立法和市场驱动形式参与建设,台湾新竹学科技园和大陆国家大学科技园政府的作用较大,直接参与建设。

2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1 大学和当地政府的共同支持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石

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与管理人才,没有大学积累的大量科研成果和具有丰富的科研技术人才及设备的支持,科技园将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科技园的前期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土地供应和对入园企业的支持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2008年之前发展缓慢,自2008年4月和厦门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协议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先后启动了漳州分园和翔安分园的建设。

2.2 因地制宜的运营模式是大学科技园成功与否的关键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不同,因而采取的运作方式也就不同,美国和英国市场经济发达,所以一开始就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而台湾早期因受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灵活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出口”模式,而中国大陆在市场机制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大多是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目前也在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3 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是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体系可以增强入园企业的研发能力,减少创业者前期投入成本,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可靠的投融资渠道至关重要,国内外建设成功的大学科技园都建立了明确合理的资金注入渠道和完善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美英等国家发达的私人风险投资为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4 孵化和培育特色产业是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源泉

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通过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营造大学科技园建设主题。大学科技园只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才能产生强大的技术、资金和人才集聚效应,通过技术、资金和人才的集聚,孵化和培育成当地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又为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美国斯坦福科技园围绕计算机和软件两大优势学科技进行培育和孵化形成了文明世界的硅谷;台湾新竹学科技园围绕半导体产业,使得芯片产业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厦门大学科技园围绕生物医药优势学科,成功孵化研制出世界首个戊型肝炎疫苗,该疫苗将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继乙肝疫苗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基因工程病毒疫苗。

3 厦门市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的共同支持下,厦门大学科技园对推动高校师生创业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创新资源支撑海西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看到,厦门大学科技园在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整体发展规划、优势学科技的发挥、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科技园的运作主体是厦门大学资产运营公司,引入社会资本拟筹建的科技园股份公司仍处于筹办阶段;二是办学特色和优势科学的聚集作用还不够明显,“侨、台、特、海”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孵化和产业化未形成规模效应;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率不高;四是科技园的辐射能力不够强,目前主要还是围绕厦门大学内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对厦门市其他大学和科研院所,特别吸引台湾相关大学的创业者方面缺乏辐射和带动作用。

4 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有利条件

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五缘”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厦门充分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作用,大力推进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 建成了一批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

2009年科技部授予厦门市为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并于2010年颁布了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厦门有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等7个主题基地。经过3年的努力,这些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中的产业化基地成效明显。如: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家主要面向台湾科技人才创业和技术转移的创新孵化基地,已累计毕业企业85家,在孵企业134家,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00个,2012年企业产值超3.5亿元。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已引进生物医药企业80多家,2012年工业产值超50亿元。一批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成功建设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供了示范。

4.2 搭建了常态化的交流工作机制

2005年成立“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并在台北、厦门分设秘书处,成员涵盖了IT、IC、LED、生物医药、食品等多个领域的两岸数百家知名科技企业。联盟成立八年来,致力于开展厦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机制,每年轮流在台湾和厦门召开联盟年会,先后举办了“两岸生物医药论坛”、“两岸博士论坛”、“两岸校长论坛”、“两岸IT产业论坛”、“两岸产业技术论坛”等多场主题研讨会,推动成立了RFID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常态化的交流工作机制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搭建了合作的桥梁。

4.3 出台了鼓励台湾科研院所来厦设立研发机构政策

厦门市先后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鼓励在厦设立科技研发机构的办法》、《厦门市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暂行办法》和《关于扶持科研院所在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暂行办法》等,吸引台湾本岛大学研究机构直接在厦设立成果转移中心和分支机构,提升厦门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和吸引台湾优秀高端人才向厦门聚集。在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在厦门设立分所的基础上,通过对接等活动引进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与厦门相关单位共建10多家研发中心。如台湾铭传大学与厦门理工学院共建“现代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共建“两岸开放实验室”;台湾交通大学与西安交大和厦门萤火虫集团公司在厦共建“小型OLED照明量产平台”等,这些共建研究机构均已在成功实施中。鼓励台湾科研院所来厦设立研发机构政策的出台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提供了政策支持。

4.4 设立了对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

厦门市在财政科技经费中设立“对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台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和国家级涉台项目配套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与厦门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厦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2010-2012年共实施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37项,资助金额2920万元。此外,2012年科技部首次以港澳台专项对厦门台资项目给予支持。对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的设立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5 推进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根据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特点及经验启示,结合厦门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优势,提出了规划建设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思路与建议。

5.1 从战略高度来谋划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厦门是著名的侨乡,闻名全国的华侨大学就设在厦门,厦门也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因此,要从战略高度来谋划“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把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作为加深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厦门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联合厦门和台湾两地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共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将两岸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厦门的优势资源相结合,在两岸之间搭建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官产学研结合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5.2 选择优势区位来打造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总部区

厦门市集美区是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是厦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的地方,现有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工学院、厦门软件学院等10多所高校和科技院所,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同时具备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中科院厦门院地科技合作示范区和厦门文教区三大优势。厦门市政府根据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要求,于2010年提出了在集美新城区规划建设厦门科技园(软件园三期)。因此,在集美新城区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总部区,不仅符合厦门整体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带动和福射作用,它将为集美新城的建设、厦门乃至海西产业发展提拱强有力的科技及其产业支撑。

5.3 按“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原则稳步推进园区建设

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来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将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规划纳入厦门市科技园整体规划之中,统一规划,按“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要求分步实施。

1)起步期。以资产置换的形式整合集美文教区现有的大学创业服务平台冠以“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某某大学分园”称号,如“两岸大学科技园集美分园”、“两岸大学科技园理工学院分园”等,同时启动建设科技创业大楼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主园区,吸引创业辅导、专业培训、管理咨询、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入驻,把进入大学科技园进行创业实践作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台湾人才、留学归国人员高度聚集的地方和大批大学生毕业前后实践、创业的基地。

2)成长期。一方面以股份合作形式整合厦门已建成的对台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如整合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两岸开放实验室等纳入两岸大学科技园;另一方面,围绕集美文教区的优势学科如“工程机械”、“汽车电子”、“电力电气”等,完成3-5个符合厦门产业规划方向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试产业基地建设,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提业化技术支撑平台。

3)成熟期。整合海峡两岸高校院所的知识、人才等优势,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基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高校科技园管理和服务队伍,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在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科学等有可能实现重点突破和技术跨越的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

5.4 创新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政府引导。由厦门市政府出面组织成立理事会,指导和推进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理事会成员由市政府相关部门、集美区政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相关单位组成。厦门市政府对高校科技园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的土地、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一方面要作为园区基础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要支持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如设立海峡两岸高校科技园自主创业基金、建立科技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以增加资金来源的多样性。根据科技园区发展态势,借助厦门的“台、侨、特、海”区位优势,进一步吸引港台资本和社会企业向园区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投资,推动各种风险投资在园区的资金投入。

2)市场化运作。理事会成员按相应的出资比例共同组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两岸大学科技园的筹备和建设工作,运营管理公司,下设若干参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从事创业投资、科技服务、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通过选择投资和创新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实现投资回报。对各参与建设的大学已经建立的相关项目和已建成的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可采取置换方式或折价入股方式,统一纳入两岸大学科技园运营和管理。

3)优惠措施。探讨在厦门规划设立科技自由港和两岸开放实验室,方便园区内和境外科技人才自由往返厦门,研发所需进口仪器设备免征海关关税;建议厦门市财政参照对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全额返还两岸大学科技园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再由两岸大学科技园返还给入园企业或用于大学科技园区的滚动开发;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基金、市科技创新资金、担保基金、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市产学研基金等,对入园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市政府对入驻园内项目,优先给予经费支持。对经国家科技计划立项并获得科技经费支持的入驻项目,市科技局给予经费配套;对获国家、省、市科技奖励的入驻项目,高校科技园给予同等金额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郑旭,王玉玺,吴爱萍.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关系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08):243-246.

[2]安宁,王宏起.国际典型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01):67-68,96.

上一篇:RFID射频读写器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西门子PLC控制器的除尘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