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经济社会发展论

时间:2022-05-06 05:29:09

纵观经济社会发展论

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隐含着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执政党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发展工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经济社会 新发展观 “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高度,所做出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树立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综合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新发展观借鉴了国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发展有其共性,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借鉴人类文明、特别是国外发展观的有益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几乎成为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在发展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发展一般都被视为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被看成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志,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就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传统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较长时期也是处于这种追求之中。这种发展观是那个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它对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对我国在短期内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产生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我国一度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与速度的比例失调状况。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这一方面的问题一直延续至今。所有这些问题暴露了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使人们重新认识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的发展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区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观也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起来看速度比较快,但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针对中国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并不是“硬”在单纯高的发展速度上,而是“硬”在讲求效益的高速度上。这一理解深刻说明了只有把经济效益、发展速度、比例结构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两个根本的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础产业薄弱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发展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观,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发展工程,是一种具有整体功能相互联系的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结果,“五个统筹”的集中表述就是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系统协调,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虽然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那么,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五个统筹”去协调五大关系,解决五大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我国正处在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导致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三农”问题是关键问题,应该通过“三化”,即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统筹区域发展。保持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两个大局”。要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认真研究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西部大开发涉及到的深层次问题;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要补齐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受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可持续发展观

历史一再证明,只有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统筹考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才可能避免全局性生态和社会的灾难降临,健康长久地前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认识所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所谓“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涵是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发展为代价,本地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或全球发展为代价。简言之,就是要让下一代人也能发展的方式来发展,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于受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束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工业废物、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同时,我国又是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只有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集约化的经营,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支撑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逐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新发展观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发展问题的新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出的理论创新。新发展观的确立,对于我们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的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上一篇:《加油站百例事故分析》等 下一篇:军用乙醇汽油添加剂应列入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