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管弦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5-06 05:18:13

西洋管弦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21世纪素质教育的到来,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经摈弃了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的多方面发展。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教学大纲也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的修改完善,使学生在学习固有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基本知识技能、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当今各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所得知,各学校之间的音乐教学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器乐教学活动。为了与国际接轨,更多的学校开展了学习西洋管弦乐的教学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已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学生交响乐团,甚至聘请专业老师作为各声部首席,由此可以看出现如今中小学对于西洋管弦乐教学的重视所在,把音乐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人们心中所谓的“副科”、“可有可无”、“考试不考”的局面。

关键词:西洋管弦乐 乐团 音乐教育 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的比拼不在局限于“硬实力”,更加注重的“软实力”则迅速蔓延。文学、美术、音乐等非物质文化得到了大力倡导,在各地兴建美术馆、音乐厅、书画院等建筑,为的就是使人们业余之时陶冶情操,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让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感受高雅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艺术作品,不仅是继承了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作品,为后代的子子孙孙留下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末期,我国音乐教育日益显著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虽然在学堂乐歌时期音乐课已经进入了课堂中,但是只是发展初期,教学内容浅薄、单一、没有系统化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育变革,逐步形成了正规体系,借鉴大量国外教学经验,结合我国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发展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中小学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承担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西洋管弦乐的概述

西洋管弦乐可分为两大类――吹管乐器和弦鸣乐器。吹管乐器又可分为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铜管乐器主要是以金属铜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具有金属音色特点的乐器,其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的号角,其演奏方式是通过缩短管内的空气柱,将气流吹进吹嘴后,靠嘴唇的震动,依靠乐器上本身的按键(通常为3到4个)或拉管来改变音高,其音色雄壮威武、宏大宽广。如: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等。木管乐器起初主要是以木、竹制品为原材料,但现在基本上由金属和塑料制成,能够演奏较柔美的旋律,其演奏方式与铜管乐器大致相同,演奏方式分为唇鸣类和簧鸣类,吹奏笛头,使气流在管子里的震动发音,依靠乐器上的一排按键(开孔或闭空)来改变音高,常用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情景,演奏技巧更加复杂。如:单簧管、双簧管、长笛、萨克斯管等。

弦鸣乐器是乐器家族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发源地主要是西亚和埃及。从古典到浪漫,再到现代,无论是抒情的旋律还是欢快的旋律,都能演绎得淋漓尽致,其柔美、动听是弦乐家族的重要特征。其音色统一,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激昂澎湃,独奏时温柔、婉约,其演奏方式是依靠右手琴弓上的弓毛(一般由马尾制成),通过对提琴上四根紧张的琴弦的摩擦而发音,为了增加摩擦力,还需要在弓毛上涂抹松香,然后还需左手按弦不同的位置来改变音高。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二、西洋管弦乐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

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热潮直接影响到了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各个中小学开始建立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学生乐团,甚至大学也开始招收一定数量的艺术特长生,这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产生了一些意识,不仅可以在业余时间陶冶情操,丰富课余生活,也可以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有更多的余地来选择理想的高校。所以,在这将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西洋管弦乐教育产生了显著的发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出的人才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的西洋管弦乐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自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素质教育,全面开始推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不为学习而学习、不为考试而考试,实行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直接公布学生分数,不按分数排名等一系列措施。全国各个地方的学校也纷纷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包括美术、音乐、体育、手工等。其中,音乐类的器乐教学占主导地位,很多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种甚至一种以上的器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演奏,通常在孩子4岁的时候会选择较为好上手的乐器,如小提琴、钢琴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会给孩子学习吹管乐或较为难上手的乐器,如小号、长笛、大提琴、低音提琴等。社会上各类艺术培训中心、乐器行的出现,各专业性音乐学院的在读和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来这里任教,也让家长可以让孩子在这里得到专业上的巩固和提高。随着这样的音乐氛围逐渐浓厚,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开始组建大大小小的乐团形式,从小型的管弦室内乐,到小型管乐队,再到大型的管弦乐团,曲目的选择也由乐团的水平来决定,通常会选择一些大家所熟悉的作品,如吕其明的《红旗颂》、皮亚佐拉的《自由探戈》、莫扎特的《弄臣》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课标”的要求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实践,同时学校的声誉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郁文武,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7][美]伊沃・苏皮契奇.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M].周耀群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上一篇:解放天性在中学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及融合 下一篇:关于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