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2-05-06 03:41:15

试论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语文课程长期以来基本上局限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科书”,这已经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丰富多样的需求。开发利用语文课内外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要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教师应具备遴选、鉴别的能力,组合、蛮通的能力,协调、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资源 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7-02

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新和完善语文课程观念,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这种观念现在已经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丰富多样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利用语文课内外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必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范畴与制约因素

语文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一般来说,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报廊、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既为语文教学的多样化提供了方便之门,同时也可能导致开发利用上的杂乱无章,影响课程的实际效益。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该有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确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这个标准就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涵的界定: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个界定,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主要范畴有二:

(一)要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努力开发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充分挖掘新教材中“写作、口语和交际”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加以扩展,增加口语训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灵活表达,增强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是确立“语文是文化”的观念,重点开发和利用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读物。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中,在广大中学生生活的环境里,有非常丰富的现当代乃至古典文献做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学实际,编写出紧扣时代脉搏的、符合民风民俗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乡土读本和民间文学,并组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文活动,如猜灯谜、对对联,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文艺节目。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策略

一曰拓展式。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认同;可以由一个语文知识点拓展至多个知识点;可以由具体问题和具体作品的分析上升拓展至整个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探讨。

比如,在《边城》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对沈从文作品的语言风格感兴趣,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接触更多的沈从文作品,并从互联网上查找了许多关于沈从文作品的评沦提供给他们进行探讨;还有学生利用假期到湘西去旅游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追寻作品中表现的地域情调。当然,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要避免学习资源过于杂乱,需要教师注意精选和确定课题,精心设定学习研究目标,切忌面面俱到。

二曰专题式。用专题研究的方式组织课程,围绕专题搜寻更多的学习资源;以学生感兴趣的重要人物或事件为背景和对象,或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重要议题为研究主题,搜寻校内外可利用的素材,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开展讨论式的研究性学习。

比如,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可立足于教材的某一单元内容,利用更多的文献资源,进行专题式的资料搜集和研究。要求学生加以研究与比较,最后形成一篇单元专题研究论文。

三曰应用式。通过到大自然中通过直接观察体验获得语文学习资源;在家庭、校园、社区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可以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与文化意义联系起来思考使之成为语文学习资源;还可以由书本知识向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

比如,可以发动学生对电视上的广告词进行专门研究:要求他们搜集50个广告的语言资料,运用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阐释语言现象,分析其深刻内涵。还可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研究城内商家店铺招牌的取名,讨论其含义。有的学生喜欢旅游,他们就把自己在旅游中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识以及观察感受,作为一种写作资源加以利用;经过自己对人文景观的考察和思考,写出真实感人的游记和随笔,这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注意事项

其一,搞好课内课外结合,使语文课内课程资源得以增殖,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二者互补互助、相得益彰。在教学实践中,应把课内教学资源作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把课外学习资源作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努力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再到课内的相互转化、对接与融合。既要发挥课内课外资源的各自优势,更要尽可能使二者有机结合;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样才能既“收得拢”又“放得开”。只收不放或只放不收,对语文教学都是有负面作用的。

其二,在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多地直接接触实际生活,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教师在关注学生参与实践、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间接经验的指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重视实际操作与在实践中学习而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其三,在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

所谓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主要是指选择使用的课程资源要具有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根据时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将拟定的教材内容形成递进序列,恰如其分地合理利用;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尽量把课内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起到互相支持和补充的作用。

四、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

一是遴选、鉴别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

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品种多样,分布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要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活泼有趣的相关内容。

比如,对古典诗歌的选修,就可选用《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浅易的诗歌选本,并且结合选修教学,开展猜诗谜、背诵比赛、试写古诗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味。

二是组合、变通的能力。要能够把零散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三是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语文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者。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2]杨九俊.《建设新课程·江苏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3]贺义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与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

作者简介:

孙嘉渝(1966-),女,江苏省高邮市进修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

上一篇:知识之上是观念 下一篇:治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第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