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气泡技术在临床药物皮内试验操作中的运用观察

时间:2022-05-06 03:15:09

留置气泡技术在临床药物皮内试验操作中的运用观察

[摘要] 目的:通过对常规皮内注射方法与留置气泡(A-b)皮内注射法在药物皮内试验操作后并发症的对比,为临床皮内注射技术选择和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用需做药物皮内试验操作住的院患者126例,分别使用常规皮内注射法和A-b皮内注射法,观察并记录注射后药(血)液外溢、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结果:126例患者中,A-b皮内注射法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皮内注射法给药(P

[关键词] 留置气泡;皮内试验;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22-02

Use and observation ofA-b technique inclinicalintradermal injection

ZHENG Yanmei, YUE Guimei ,YANG Xiaohu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Xinyang Central Hospital, Henan Province,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a basis for chosing and improving of ID injection techniques,through the complications contrast of different methods:conventional ID injection technique and A-b (retention bubble) ID injection technique when do the medicine skin test. Methods:To choose 126 inpatient cases ,and to give them the medicine skin test with different injection techniques: conventional ID injection technique and A-b (retention bubble) ID injection technique,and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of the incidence rate of drugs (blood) fluid leaking out, pain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In the126 cases,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ID injection with A-b (retention bubble) technique were lower than that with conventional technique (P

[Key words] A-b (retention bubble) ID injection technique;ID test;Nursing

皮内注射法是临床上进行药物试敏的最重要的给药途径之一,但注射后药液外溢,这是一个急需防范和解决的问题。药液外溢是指皮内注射拔针后,药液沿针道向外逆流甚至是溢出皮肤表面的现象,它不但会导致注射的药物剂量不足,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水肿等不良反应,还会因局部的刺激引起假阳性的结果,影响药敏实验结果的判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工作量。2007年1月以来,通过对住院接受药物皮内试验操作的126例患者,采用常规皮内注射方法与A-b(留置气泡)皮内注射法进行比较,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皮内注射技术选择和改进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接受药物皮内试验操作注射的女性患者126例,年龄15~76岁。

1.1.1 入选标准患者于本次研究开始前1周双腕内部未接受过任何注射治疗,包括动、静脉取血操作;本次注射为同一患者皮内注射相同剂量的同种皮试药液,每边1次,观察皮内注射20 min局部组织及皮肤的变化,观察药物试验的结果。

1.1.2 排除标准对试验药物过敏者;注射部位有感染、水肿、硬结、皮内萎缩、胎记或色斑等局部异常情况患者;双侧腕部皮肤颜色不对称;观察期(注射后20 min内)。

1.1.3 结果判定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 cm,周围有伪足,局部发痒;严重时可有头昏、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1]。

1.2 研究方法

1.2.1 皮内注射方法选择前臂掌侧下段[2],腕关节上1~2 cm为注射部位。每例患者分别在双臂注射部位使用常规皮内注射法和A-b(留置气泡)皮内注射法各1次。

1.2.2 两注射法的区别A-b(留置气泡)皮内注射法与常规皮内注射不同之处:用注射器抽吸适量药液后,再吸进0.02~0.03 ml的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

1.2.3 注射后局部不良反应判定 ①注射部位药液外溢:拔针后注射部位可见有外溢药液或血液。②注射后局部疼痛评估:一级,患者表情无异常,询问无疼痛,为无疼;二级,患者表情无异常,诉局部有轻微疼痛,为微疼;三级,患者面部有痛苦表情,诉局部疼痛,为疼痛。③注射部位皮肤变色:注射20 min后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晕、硬结或局部有伪足,脱色或着色[3]。

1.2.4 统计学方法对两种皮内注射法所致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126例住院患者分别使用常规皮内注射和A-b注射两种皮内注射法,都出现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两种方法所致药液外溢、皮肤变化、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A-b皮内注射法还是常规皮内注射法都可能发生注射后药液外溢、局部疼痛、皮肤变化等不良反应,A-b皮内注射法给药在降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常规皮内注射法。

常规皮内注射法注射前用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局部皮肤,若患者注射部位组织疏松,容易发生药液外溢。A-b皮内注射法在注射前药液内留置少量空气,可以在药液完全注入皮内后再注入少量空气,使其能阻塞注射针道,防止药液渗出,刺激或粘染皮肤,降低局部受刺激的程度,减轻患者的不适与疼痛。

临床上,老年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皮肤弹性差,皮下组织疏松,肌肉萎缩变小,血液循环不良[4],使用留置气泡技术行局部药敏试验,可更大程度地阻止药液外溢,减少刺激,增加药物的吸收,避免因药物剂量不足而引起的假阴性现象发生;皮肤稚嫩者,使用常规皮内注射操作时,常因药物渗出而刺激局部皮肤,引起红肿,或红晕范围增大,增加假阳性的发生率。A-b皮内注射法避免了药液渗出,有效地降低了药物试敏假阳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景龙.药敏试验的判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6.

[2]丁言雯.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8.

[3]姚秀华.改良肌内注射法缓解注射时疼痛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5.

[4]赵陈英,闫成美.老年跌倒生理、病理变化及致跌因素的分析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4):374-376.

(收稿日期:2010-03-29)

上一篇:405例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下一篇: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