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中清真寺建筑特性分析

时间:2022-05-06 02:44:47

伊斯兰文化中清真寺建筑特性分析

摘要:清真寺是在伊斯兰文化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宗教场所,其建筑形制受本文化影响较为强烈,具有自身鲜明的建筑特性。其特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功能的明确性,选址朝向的统一性,风格类型的多样性,空间构成的灵活性。本文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其建筑特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清真寺建筑特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清真寺为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它是穆斯林举行礼拜、宗教功课、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又称“礼拜寺”。唐宋时期,史书文献中对其称谓比较多,有礼堂、祀堂、礼拜堂、教堂等。元末明初,“清真”一词被伊斯兰教广泛采用,清真寺乃逐步成为伊斯兰教寺院的专有名词,并沿用至今。

社会功能

宗教建筑最初产生之时其主要功能都是供信徒膜拜所用,是人们通过行使宗教礼仪虔诚表达的地方。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它与教堂、神庙、佛寺等有着相同的性质,其功能都是体现宗教文化。

清真寺首先是广大穆斯林进行礼拜、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沐浴节省的场所。每一座清真寺都将周围的教民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宗教和民政组织单位,因此它不仅有宗教方面的职能,也有社会的多方面功能。自明中叶以后,寺院还普遍增建讲堂,成为进行宗教教育、培养职业宗教者、传播宗教教义和学问之地。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主要也是依靠清真寺的经堂教育维系着。同时清真寺还兼有为广大穆斯林主持婚丧嫁娶、纪念亡故先贤等集会功能,又是为广大穆斯林屠宰食用畜禽的场所。有许多清真寺,特别是在乡村的清真寺,往往也会成为排解教民纠纷、评判是非曲直的地方。伊斯兰教人民重要的经济活动为经商,因流动性大,所以有些地处交通要冲的清真寺就自然的成为接待流动穆斯林的客舍。

我们可以看出,清真寺是宗教、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公共场所,其功能比其他宗教建筑更加广泛。由于清真寺的宗教和社会职能是多元化的,因而其构成也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单体建筑有序组合在一起的,形成规模庞大的宗教建筑组群。

选址朝向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在设计不同类型建筑时,把选址朝向都作为必须考虑的问题去对待。清真寺属宗教建筑,是与伊斯兰教有着紧密联系的场所,所以说其教义与精神在清真寺建筑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在建筑选址及朝向上突出反映。

首先是在选址上,清真寺通常建在最热闹、最繁华、人口最稠密的城市聚落核心地段,往往成为这一聚居区的中心场所,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正是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出了伊斯兰教的入世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态度。然而,佛教寺庙和道教道观的选址与之恰恰相反,大多数选在青山绿水、宁净安逸的地方,这明显的展现出他们远离尘世的观点,其中道教尤为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们重在强调追求个人思想境界的超脱和与自然的融合。由此可见,伊斯兰教与佛教存在着截然相反的取向,虽清真寺和寺庙同为宗教建筑,但在其选址上有着极为不同追求。

其次是在朝向上,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所有不同规模的清真寺都不受地域地理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只遵循宗教观念,由于教义不提倡崇拜偶像,只要求教徒在礼拜时能面向圣地麦加即可,所以由此规定清真寺的朝向必须面向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麦加在伊斯兰文化中被认为是地理和精神的中心,因此各个地域的清真寺都朝向麦加,而成环绕势态。清真寺建筑朝向的独特之处,是世界上其他宗教建筑以及所有建筑所不具有的。

风格类型

世界范围内清真寺建筑风格类型有四大方向:首先,以希腊、罗马和当地样式为范例的叙利亚―埃及派;其次,以萨珊式样、古代迦勒底式样和亚述式样为基础的伊拉克―波斯派;再次,以马格里布式样为主的西班牙―北非派;最后,以大多为圆顶形,有明显的印度建筑色彩的印度派。

伊斯兰教在唐朝时期经陆路和海路传入中国。由于宗教活动所需开始建造清真寺,遍布全国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真寺建筑在中国形成为两大风格类型:一类是传入中国后未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仍延续着原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特征,主要存在于新疆地区;另一类是逐渐受到地域建筑文化的影响,其建筑风格改为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主要存在于中国内地。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受当地气候影响,一般为内外殿布局,多用木质密肋式梁构架的平屋顶,也有以砖或土胚砌筑而成的拱形屋顶,建筑物的外表包砌彩色琉璃,并建有装饰性强的高塔及尖拱形大门。身处于清真寺的内部环境,就会立刻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宗教氛围。主要表现在它的突出的穹顶、拱形的构架、连环的回廊、高耸的尖塔、独创的造型、自由的布局以及华丽的装饰,都反映出穆斯林在建筑、绘画、雕刻、镶嵌等方面的高超技艺。这是在特殊地域下文化下,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高度的艺术才能结合的产物,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空间构成

伊斯兰建筑不强调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平面布局和空间秩序不为功能所变,而且具有永恒的方向性,不强调轴向性与中心性。这些因素使得清真寺整体建筑空间格局自由灵活,不受约束限制。

最早的清真寺的建筑简朴无华,公元622年在麦地那建造的土坯住宅,先知在这里生活、传道,死后便葬于此。它是平面为50的正方形,有两间卧室,主要由围墙圈成院落,其中设一简单讲台,中庭再用椰树杆搭成遮阳棚,就构成了用于议事,做礼拜的空间。当然,这个最早的清真寺空间构成很简单,只有最基本功能,没有太多其他的功能所在。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进,长时间建筑艺术的发展,结构严整、雄伟壮丽和带有装饰艺术的清真寺建筑群相继出现。清真寺的建筑空间需具备以下功能:首先,供信徒礼拜的空间,有露天和半露天两种,一般由庭院和柱廊组成;其次,在柱廊中有一面墙,面向麦加墙上有圣龛,旁边有一讲经台,这是清真寺的中心;再次,庭院内供信徒洗浴的水池;最后,一个高塔,或称宣礼塔、邦克楼,主要作用是站在高处呼唤信徒一天五次作礼拜。只要满足上述要求的建筑空间就可以叫做清真寺。

清真寺的建筑结构严整、质朴。中心部位是礼拜大殿,大殿建筑一般呈凸字形,内部设置比较简单,墙壁素洁淡雅,通常不绘景物,偶尔有阿拉伯艺术字体和几何线条图案装饰。大殿地板一般铺以绒毯、热褥或席子,大点后面正墙体称为正向墙,墙壁正中有圆形凹壁(原为一小门),供伊玛目进出领拜,后演变为礼拜朝向的标志;殿内右前方设有讲坛,供宣讲人在聚礼日(主麻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两会礼日宣讲教义之用。礼拜之前,穆斯林必须通过一系列沐浴使自己洁净。因此,每个清真寺都必须内设一个喷泉,通常设在“礼拜室”前面的庭院中央。较大的清真寺还有宣礼塔(中国穆斯林称之为邦克楼),为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之用。阿拉伯国家的宣礼塔外形多细长,塔顶呈尖形,故又称尖塔。普通的清真寺,建筑规模不大,设备简朴,能聚众礼拜即可。

小结

清真寺是由多个单体建筑所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它是伊斯兰建筑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体现,更是伊斯兰精神最具文化性的物质凝结,清真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小东. 西部建筑行脚.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育林. 地域性建筑.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邱玉兰.伊斯兰教建筑.台北:光复书局,1997

[4]路秉杰、张广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5]丁士仁.伊斯兰文化.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试述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及其质量控制措施 下一篇:关于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