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沐”,往昔的幸福假日

时间:2022-05-06 02:19:35

休假对繁忙的现代人来说很重要,古代官员要操心的事也不少,他们也需要休假来调养精神。

据《汉律》记载,西汉“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上了四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那时男生也梳头,还高冠峨带,梳洗一遍很费时间。那时没有星期六或星期天这样的固定日子,轮到哪天休哪天。汉代官员习惯上住在官署,而不是住在家里。休沐的假日对于离家较远的官员来说,等于是一个回家探亲的假期。

西汉有个叫张扶的担任贼曹掾,是个工作狂,遇着“休沐”他也不沐,照常“坐曹治事”,引起同僚不满。他的上级郡守薛宣,单给他下了个教令,告诉他“虽有公职,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要求张扶回家去休假,与妻子共享天伦。张扶竟然自觉羞愧,而其他的同僚则赞美这个教令,休假确实是符合人情的美意。

在南北朝时期,官员开始编组在夜晚到官署轮值,不值夜班的官员可以回家,休假的制度从5日休一天改为10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这叫“旬休”。

隋唐日常的休息日也遵循了旬休,唐代官员习惯上是上午或上午、下午在官署里,然后回家。由于唐代大部分的官员和他们的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没必要象汉代一样每五天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官员留在官署的时间减少,削减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除此之外,唐代每年的清明、冬至还放1至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称为“至日”。皇帝的生辰放假3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

在唐、宋时期,最长假期是新年和冬至,各放7天假。宋朝公务人员的休假制度更加宽松。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但假日至少有一部分时间要留在官署,在南宋初年局势危急时期尤其如此。北宋时期,官员常常冒称肚子痛来躲避值夜,结果馆阁的签到簿“宿历”,被戏称为“害肚历”。

明朝较之宋朝休假制度变得苛刻了。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每年休假只有50多天。明代后来设了“寒假”,从12月20日起,就可以“封印”了,一个月后,年过够了,再“开印”上班。寒假可以看作是对例假日和节庆假日损失的补偿。

古代注重宗法礼仪,因此官员有不少额外的假期,《唐令拾遗》记载: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3年有30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5年有15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3天假期,如果是亲戚,则有1天;儿女行婚礼时,有9天假期;其他的近亲行婚礼,则分别有5日、3日、1日的假期;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3年,如果是军职,则为100天;亲身受业的老师去世,给假3天。

明、清时期,这些假日或者完全取消,或者必须皇帝特殊批准。唯一完全严格执行的是,父母亲去世之后强迫解官3年。清朝皇很勤政,少有假期,官员减少假期也不奇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上班的人有句口头禅:我得去单位“点个卯”,“点卯”一词沿用了旧时的官员上早朝用语,“点卯”即是在清晨6点钟开始,此时百官朝见皇帝,也就是皇帝“点卯”的时辰。但不是每天都上朝的,不然皇帝老起这么早也受不了,一般是5到10天一朝,但是天子每天都会接见个别高级官员。

晚清西方人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1天,国人逐渐熟悉洋人的“礼拜天”。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到今天,“双休日”变成大众化的假期了。

上一篇:河粉之惑:为何申遗总是迟到? 下一篇:[房奴篇] 上天,请给我熬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