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中女主角夏普人物探究

时间:2022-05-05 11:42:5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项目编号:Hjsk2012-46)研究成果之一。

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上半叶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名利场》,作者采用了较为客观冷静的笔调对主人公进行了讲述,将其复杂矛盾的性格较为真实自然地展现了出来,而且进一步对造成她这种性格的客观环境进行了揭示。

一、人物利蓓加的言语特点

小说的主人公是利蓓加・夏泼。她虽然出身卑微,但却依靠着自己的手段进入到了上流社会。当时的社会男权意识极为深重,她这样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极具独特性的女性当然是一个例外。在作品中,利蓓加充分利用言语来实现对男人和世界的征服,她所使用的言语中经常带有很多意义夸张的形容词,这是因为她出身卑微,对于上流社会诸多事物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对于新鲜的事物她总是抱有一种吃惊和感叹的态度,而且经常会用一些夸张的形容词来表达她的崇拜和赞美之情。表示惊叹意义的词语和感叹词她也经常使用。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的言语中必然会表现出对男性的赞同和附和。在利蓓加同艾米利亚的哥哥一起吃饭时,她就用了很多感叹词以便表示对对方的赞美。同其他男性对话的时候也是这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尽量采取带有赞美色彩的话语来迎合对方的言辞,对对方的做法表示欣赏。虽然她不具有男性的权利和财富,但是她拥有巧妙的语言技巧,并以此来征服男性。

她的语言目的性非常强。她为了进入到上流社会,说话时非常小心。她为了让别人对她有好感,总是留给别人知书达理、乖巧听话的印象,让别人同她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由于她的赞美,男性对她产生了依赖、着迷和爱慕的情感。正是通过对男人的赞美,使得她获得了她所期望的婚姻,顺利地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她的语言从来不直接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但是却富有独到的见解。正是由于她的语言具有这种特点,使得她的目的能够比较容易达成,她能够融入到上流社会之中,而不是被上流社会的人所排斥。通常情况下,女性的语言都表现得较为顺从,但是利蓓加却不是如此。对于那些地位低下、对她而言没有价值的人,她往往会使用犀利刻薄的言语。因此,根据目的的不同,女性的语言也会有所变化。

一般情况下,女性的语言较为含蓄,缺乏幽默感。但是利蓓加的语言却充满幽默感,总能够逗人发笑,使得别人很喜欢和她交流。她的这种语言将女性谈话的常规模式打破了,而具有了更加主动的话语权,使得她获得更多优势。虽然她常常会附和和赞美他人的语言,但她从女子学校出来后,却喊道“拿破仑万岁”,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叛逆的,是难以被接受的。同校长交流的时候,她用的是法语,然而校长不懂法语,这事实上使得她的语言成了对校长的变相侮辱。女性如果没有支持和帮助是不行的。年轻女子或者妇女如果没有姐妹的话,她们就会将关系好的同性朋友当做自己的姐妹。在这部作品中,除了艾米利亚,利蓓加是没有朋友的。利蓓加出生于穷苦的家庭,缺乏父母悉心的照顾;而艾米利亚出生于富裕家庭,很受大家喜爱。因此,虽然利蓓加对艾米利亚充满嫉妒,却十分尊重这个唯一的朋友。同艾米利亚的通信中,利蓓加会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发泄出自己的不满,然而其中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因此,利蓓加的语言存在着不坦诚的部分。在这部作品中,带有某种程度的欺骗性,是女性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也会让读者产生懊恼的情绪。名利场本来就是进行金钱买卖、名利交易的地方,因此语言具有欺骗性也是常理之中,而这正好能够将名利场中的人们的丑恶嘴脸反映出来。

二、现实社会的扼杀

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利蓓加可谓是不择手段,不仅愚弄他人,也抛弃了孩子,背叛了丈夫,她的种种行为都是与社会道德相悖的,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她的这些行为是反叛男权社会的一种表现,这不仅威胁到了传统的家庭结构,也使男性受到了威胁。利蓓加作为一个女性,却有着男性的雄心。她从未向社会现实妥协过,永远都充满着精力和信心。在罗登的财产继承权被克劳莱小姐取消后,她不断地对罗登进行教导,让他去重新获得老小姐的喜爱。利蓓加不仅要不停地同丈夫的债主们进行谈判,而且还要攀附权贵,帮着罗登提高社会地位,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事实上,如果利蓓加不是女性,她完全可以自己来做这些事情。即使罗登再没有用,但在上层社会,利蓓加需要他来证明自己。虽然斯丹恩勋爵很欣赏利蓓加,但是他未给予利蓓加名分。在无数男人之间不断周旋的利蓓加,目的只是为了通过男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要想获得世人的认可,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是作为女性的悲哀和无奈。波伏娃指出,一个人之所以是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还不如说是形成的。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有任何生理、心理或者经济上的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于人类的整个文化导致了这些所谓的“女性”的存在。

同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女性比起来,利蓓加是可怕的、另类的。她曾经对不公的命运和命定的女性角色进行过反抗,虽然她不能真正地融入到上流社会,但是依然积极乐观,在挫折面前从不气馁。利蓓加面对漂泊流浪的生活从来没有后悔过。她拥有同男人一样坚强的内心,不断反抗着这个社会。在传统道德面前,虽然她的反抗走向了失败,但是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相信,时代的进步会让利蓓加这样的女性的反抗取得胜利。

三、利蓓加性格的意志特征

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自觉的控制,正是意志的表现。意志特征包括:是否有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比如目标是自觉明确还是盲目冲动;能否自觉控制行为,例如是否具有主动性和自制力;能否坚持长期学习,是否具有恒心毅力。这些性格特征同理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相结合,再进行考察,才能够得实现评价的正确性。利蓓加是有自我主见和目标的。既然无法选择家庭,她就选择了自我奋斗。在女校的时候,她看到周围的小姐们享受着各种权利,十分羡慕和嫉妒,从那时就决定要让自己从牢笼里解放出来,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便利来发奋学习。她很快就掌握了上流小姐需要具备的各种知识。

她能够持之以恒,坚韧不屈。为了让克劳莱小姐对她产生好感,她不惜在病房待了整整两个星期,这期间工作十分忙乱,但是她不动声色地坚持下来了。当丈夫发现她同斯丹恩勋爵的关系后,社会的指责和鄙视不断,然而她依然没有屈服,不断努力为自己迎来好名声。为此,她经常去教堂参加礼拜,大声地唱赞美诗,资助穷苦的人和不幸的家庭,靠自己的手工和图画募捐钱财,然后捐给教会;杜绝跳华尔兹舞,总之是尽最大可能去做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上等女人。我们暂且不论她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她目标的明确性和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这些都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制定明确的目标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如果没有目标,人就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难以使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拥有辉煌的人生。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坚韧不拔的品质就会使得自己最终坚持下去,不至于半途而废。当然人的性格经常是充满矛盾的。利蓓加有时候也会改变自己的最初想法,当丈夫离去,被斯丹恩抛弃和社会唾弃的时候,她发了很长时间的呆,对自己过去的事情进行了回想,而浮现在脑海中的都是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这让她感到了人生的悲惨凄凉和空虚寂寞。她想到了自杀,想到这样就可以从勾心斗角和物质名利中解脱出来。后来她成为一个流浪者,经常去赌博,马马虎虎地过着日子。这时的她已经变得对人世毫无兴趣,变得毫无生气。

四、利蓓加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特征既包括情绪活动的起伏和波动程度,也包括情绪活动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以及或萎靡不振或愉快乐观的心境。利蓓加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和安慰,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在讨好克劳莱小姐失败后,罗登闷闷不乐,而她却禁不住放声大笑。在滑铁卢战役爆发后,全城的人都精神紧张,心事重重,满脸的愁苦,而她却美美地睡了一觉,精神饱满,满面笑容,脸蛋粉红有光泽。上流社会的小姐太太们不把她放在眼里,她的丈夫十分生气,十分难受,但是她却能够看得很开,并且对丈夫进行安慰:“亲爱的,只要一个人活着,那就是还有希望的。”在生活中,在前进的路途中,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挫折和失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利蓓加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让她摆脱了一无所有的困境,进入到上流社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她拥有了财富,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一个人的特征又会呈现出矛盾性。性格矛盾性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性格,而且这两种性格是对立的,又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得到了统一。利蓓加一方面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能够始终如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但是又有消极悲观的时候,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在相互矛盾的双方中,有一方是相对稳定的,而另一方则是不稳定的。利蓓加并非天生就有坚强的品质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这些都是后天贫苦生活所磨炼出来的。

五、结 语

女主人公利蓓加・夏泼塑造得非常成功,在评论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她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曾经有个伟人这样说:“人是多面的,至少是两面的。”如果说人类最原始、最本性的一面是善良的话,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另一面则是因为生活的压迫和社会的制约所致。本文对《名利场》中的利蓓加・夏泼这一女主人公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了她两面的性格,既包含最本真的一面,也包含被时代塑造过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林青.试析萨克雷的《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J].文教资料,2006(05).

[2] 刘建国.两种女人 两种命运――论利蓓加和爱米丽的不同人生经历[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1999(04).

[3] 卢玮,何承全.《名利场》中爱米丽亚与利蓓加形象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4).

[作者简介]

林静(1962― ),女,海南文昌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上一篇:4K,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SMART助力公安局高效率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