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维吾尔族舞蹈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时间:2022-05-05 09:29:15

浅析维吾尔族舞蹈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摘要:维吾尔族的舞蹈同时具有欣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按照功能来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娱性舞蹈,第二种类型是礼俗性舞蹈,第三种类型是表演性舞蹈。具有成熟的节奏、动律、舞姿造型、技巧和特色的服饰,是新疆舞作为独特的民族舞蹈风格的根基。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蹈; 舞蹈类型; 基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K7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72-02

维吾尔族人的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是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极具代表性的舞种。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使维吾尔族舞蹈呈现出多元性,生存的客观条件造就了维族人民乐观勇敢的性格特点,舞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重大节日、喜庆等日子都习惯用集体舞蹈来表达情感,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舞蹈中都有典型的体现。舞蹈的类型主要分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礼俗性民间舞蹈以及后来的表演性民间舞蹈。本文将就其类型及基本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类型

(一)自娱性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人热情奔放,在重大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像这类以娱乐为目的舞蹈,旨在表达欢快之情,而不是以演出或礼教等为目的的舞蹈,叫做自娱性的舞蹈。

自娱性民间舞蹈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其一、它在各个民族中广泛存在;其二:各民族的自娱性民间舞蹈由民众广泛参与。这类舞蹈不是以表演为目的,它是由民众即兴创造、民众自己表演和欣赏的,它活跃于人民群众中间,不仅繁荣了民间歌舞文化,丰富了民众生活,还为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创作提供源源不竭的灵感,充分折射出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自娱性舞蹈,因其生活环境与民族性格差异反映出各民族不同的特点。

谈到维吾尔族的自娱性舞蹈,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赛乃姆”――在当地民众中流行最为普遍的一种舞蹈。“赛乃姆”在维吾尔族语言中是“美好”的意思,有女神、偶像等语意。在音乐中是把多首歌曲连缀而成的歌舞音乐。“赛乃姆舞”就是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即兴创造的舞蹈;以2拍子音乐为主,尤其善于附点与切分音的运用;它没有程式化的动作,不限表演人数,一般由男女结对而舞,舞蹈与歌唱分开,“舞而不歌,歌而不舞”;舞蹈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音乐和舞蹈一般由慢速或中速的节奏开始,速度逐渐加快,最终给以热烈欢快的快板终止,给人无限回味。

古代一部分维吾尔族人居住在塔里木盆地西沿地带,这一带的人民英勇善战,富有浓郁的蒙古草原的气息,这一部分人自称“刀郎族”,又称“多郎、多兰、多士”,有“戈壁”的意思。他们所喜爱的舞蹈"刀郎舞"也像他们的居住环境一样――刚劲开朗、豪迈粗犷。由于地处偏僻,又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甚少,所以多郎舞保留着浓郁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多郎舞”一般难度较大,既可以两人对舞,也可以集体舞蹈,广泛流传于塔里木盆地西沿、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一带, 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多郎舞有较高的舞蹈技巧,注重舞伴的相互配合,集体舞蹈往往具有竞技性,音乐随伴奏速度的加快而逐渐达到高潮。

(二)礼俗性民间舞蹈

维吾尔本身就是“联合、协助”之义,由于地处祖国的西北疆,她处于一个复杂的氛围中,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玉门关以西”的区域,这个区域向北信奉萨满教,向西盛行影响力极大地印度教、佛教,周围还受波斯的伊斯兰教等的影响,因此,她的信仰历史是丰厚多元的,而在宗教盛行的年代,宗教极大地影响着歌舞艺术,这种渊源使维吾尔族的舞蹈不可避免的留下深刻的宗教烙印。

维吾尔族人信奉的原始宗教应该说是萨满教,始于公元九世纪,维吾尔族人的祖先qia迁徙到西域绿洲时,就开始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与灵魂。原始的萨满舞是一种巫舞,与萨满跳神活动有关,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加入大量西域舞蹈,才演化成目前极具观赏价值的舞蹈。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萨满教信仰逐渐被伊斯兰教所取代,但是萨满舞却流传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或者伊斯兰教的礼拜活动,维族的男子就在广场上表演萨满舞,可以使双人舞、三人舞,也可以是多人舞。每个人的动作不尽相同,变化多姿却各有特点,都随着节奏悠然摆动,和谐一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爆发力,情绪激昂,充满原始的力量。舞蹈中有一人扮演负责祭神的萨满,在舞蹈中处于中心地位,其舞蹈语言极富特点。舞蹈的风格欢快活泼、自由而热烈,同赛乃姆一样,也没有人数与规模的限制,但舞蹈者均为男子。

纳孜尔库姆:在表演时常有即兴高难度动作的展示,以及和现场群众呼喊的配合,多为男性即兴的舞蹈。由于维吾尔族浓郁的色彩,礼俗性舞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以下章节将进行多方面的详细阐述。

(三)表演性民间舞蹈

说起表演性舞蹈,就不得不提起新疆舞蹈集大成者--维吾尔族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她是现代维吾尔族舞蹈的集大成者。她把自然状态下的维吾尔族舞蹈加工提炼,成为精美的舞台艺术,提升了新疆舞的艺术价值。像著名的《盘子舞》、《林帕特》等艺术奇葩都是她成功的杰作。 她在维族舞蹈的自由奔放与古典芭蕾端庄高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音乐与舞蹈之间找到融合点,使音乐、舞蹈、舞姿达到美的意境,轻盈流畅,又潇洒俊逸,使感情表达自然流畅。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新疆舞蹈的风格是各代新疆舞的艺术家通过吸收各种不同风格融汇而形成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一脉相承并且不断进化的。在文化交流日趋紧密的今天,这风格还在潜移默化中改进,但是,新疆舞蹈的鲜明的特点是作为共性来贯彻:它有成熟的节奏、动律、舞姿造型、技巧和特色的服饰等。这几点是区分新疆舞与其他舞蹈的标志,也是新疆舞作为独特的民族舞蹈风格的根基。

(一)节奏特点

“舞蹈节奏运动是表现音乐内在灵魂的影像。”无独有偶,西方早在巴洛克时期就有音乐家提过类似的观点: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新疆舞中的伴奏音乐节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强拍弱化、弱拍强化。通过附点、切分音等打破原本中规中矩的节奏,以突出民族风韵,如在舞蹈中运用很多的绕腕、三步一抬等动作,都是在弱拍做的。新疆舞蹈中伴奏音乐的基本节奏是一定,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

有时,节奏节拍虽然是中规中矩的,但是给观众仍是“弱拍被强化”的印象,这是由于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巧妙配合造成的艺术效果,用“抬脚”的动作来符合强拍,用“脚步落地并不马上抬起”来对应弱拍,因此,也打破了原有的节奏。

在新疆舞中,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力度、快慢、幅度大小等因素配合默契,形成独特的风格。以赛乃姆节奏为例,此种节奏的特点是切分音与附点的运用,在“滑冲步”中多见,脚步向斜前方迈开并配合上手摊开配合打破平稳节奏后的“强拍(强位)”,右脚跟进、轻点转身来配合弱拍(弱位)。舞蹈的呼吸、情感与节奏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

(二)动律特点

动律相当于音乐中的“乐节”,是构成音乐的最小单位,在音乐中贯穿始终,富有典型性。所谓舞蹈的动律,也不是舞蹈中的段落,而是舞蹈中构成舞蹈形象的最小、最核心的动作组合。

“微颤”是维吾尔族舞蹈中典型的动作,常见于在舞蹈中连续性的微颤和动作变换之前瞬间的微颤。舞蹈中连续的微颤多用于平稳的节奏中,如中老年舞蹈中,它使舞蹈动作点线结合、柔和细腻;变换动作之前的微颤是动作衔接灵活、自然,如多郎舞中的“奇克多曼”中有明显的运用。

(三)舞姿造型特点

维吾尔族的舞蹈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环节,上从头、肩、腰,下到腿膝、脚,再到手腕、甚至手指等各个部位运用都很灵活,眼神要求灵活,善于运用各种装饰性动作,例如打响指、移颈、翻腕这些典型的维族舞蹈动作。舞蹈家康巴尔汗把维吾尔族舞蹈推向规范化,并确定了舞姿造型的基本特征:昂首、挺胸、立腰,这三点基本特征贯穿舞蹈始末,使动作繁复的维族舞蹈自成一体,细腻而不琐碎。这些造型特点综合起来,造就了维族舞既蹈热情活泼,又沉稳细腻的风格。

(四)技巧特点

维族舞蹈继承了西域舞蹈舞姿轻盈、腰部柔软的特点。腰功中运用最常见的是侧闪腰,另外,还有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都别具特色。

维族舞蹈多以快速旋转推向高潮,旋转要求快速并不断变化舞姿造型,并且在快速的旋转中戛然而止,是一项高难度的舞蹈技巧。旋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要求启动“快而强劲”,停止要“骤然而稳健”。

维族舞蹈中的移颈配合眼神的动作技巧风趣,是维族舞蹈的典型动作;舞蹈富有强烈的律动感,在舞蹈中配合打响指,更为舞蹈增加了风趣活泼的特点。

另外,维吾尔族人的服装色彩对比鲜明,突出了他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服饰的整体特征是:宽松、洒脱。传统维族男装称为“袷袢”,是一种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女子过去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上黑色对襟背心,今多为西式短上装和裙子。维族人喜爱装饰,喜穿皮靴,喜戴帽子和耳环、手镯等饰品,维族的帽子是四楞小花帽,用黑白或彩色丝线绣上民族图案,很有特色维族姑娘以长发为美,把长发梳成十几条甚至更多的细辫,舞蹈旋转时随宽大的裙摆飘扬,十分妩媚迷人、活泼热情。

三、结语

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的类型及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维吾尔族的舞蹈十余维吾尔族人的民俗和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想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演绎维吾尔族的文化和舞蹈,就一定要扎根于民间文化和人民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艺术,提炼艺术,并且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中的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菁保.新疆舞蹈的溯源[J].舞蹈艺术, 1983.

[3]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龟兹艺术的研究[M].新毅人民出版社, 1994.

[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西南师大出版社,1999.

[6]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1992.

[8]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析唐诗中的养生之道 下一篇: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