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时间:2022-05-05 05:46:16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一起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同时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规范社会运行所采取的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总和。深刻理解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即“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显时期”并存的发展阶段。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明显增长;二是社会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三是社会结构变化巨大;四是城乡、地区、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五是社会意识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这些变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影响,既可形成巨大发展动力又可演变为各种困难和风险。为此,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争取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避免因社会问题而贻误发展时机。

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所谓“构建”就是说它是人的主动创造和具体实施的过程,要靠制度、组织和管理,把各种社会矛盾控制在社会转型可承受的范围内,以制度化解各种社会危机,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不能建立起调节各方利益,化解矛盾冲突,整合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执政能力将大打折扣,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深层次、根本性的问题和矛盾仍然没有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的职能定位不明确。二是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财权责任不清晰。三是政府社会建设和管理方式不健全。四是政府社会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不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弊端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中凸显,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转型后多元化、复杂化社会的要求,甚至阻碍了发展,因此,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十分迫切的。

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基本原则是:

坚持政府主导与公共管理社会化。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必须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社会资源占有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再只是政府的事务,体制创新要有利于调动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公共信息整合共享;有利于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形成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坚持公平正义与效率效益并举。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公平正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以确保社会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优先,并在此前提下,注重提高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与经济效益。

坚持发挥群众创造性与及时反映群众意愿。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在制度上保证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保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是: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为重点,以有效的社会政策为手段,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应把握的几个重点任务

(一)加快政府改革

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此基础上,理清政府的职能定位,解决管什么、怎样管的问题。改变政府担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就要包揽一切的制度安排,建设一个有限责任的政府,避免出现政府“责任总揽”和对应承担责任“过度退让”。政府要集中人财物力去做必须由政府承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弱势群体保护、基层文化体育、公共安全和社会风险管理等。政府管理必须强化规则的制定和监管,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要进一步划分确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基本权限,由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具有属地化的特征,地方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并按照受益区域的大小和服务层次的高低,确定地方政府提供的级次,同时应予以相应的财权或财力。中央政府着重制定大政方针、宏观调控,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辅助困难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均衡发展。要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在保证公共目标的前提下,以效率和效益最优为标准,可通过采取直接生产、购买服务、民间采购和市场监管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提供。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或其他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服务。即使必须直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生产,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内部管理,建设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管理社会的政府。要推动政府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实行政务公开,广泛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加强社会协商,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建设一个开放的政府。

(二)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在合理社会事业单位规模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按照承担任务的公益性程度,以及营利和非营利性质,划分社会事业单位类型,可分为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管理和运行模式。公益性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全体人群,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投资举办,财政全额拨款,执行政府确定的价格政策和免税政策;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面向社会主要人群,提供基本和准公共服务,由社会、企业或个人投资兴办,自我运营发展,政府可出资购买其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经营收入扣除成本后用于自身扩大再生产,实行政府指导价格和部分减免税政策;营利性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部分人群,提供较高水平和个性化的服务,由社会、企业或个人投资兴办,自我运营发展,必要时政府亦可出资购买其服务,以赢利为目的,实行价格放开和政府相应的税收政策。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应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主体。推进经营性社会事业产业化的进程。深化社会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管理运营机制。要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也应具有法人地位,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以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营利性事业单位,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竞争中求得发展。要建立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全面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体职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功能结构和服务对象结构不尽合理,学术性团体多于公益服务团体,为优势群体服务团体多于为弱势群体服务团本,作用范围也很有限,相关的法制还不完善。在社会转型期,要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组织。要通过政府倡导支持、建立规范发展的制度体系等途径,顺应社会的要求,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发挥他们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表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培养社会成员民主的生活方式;发挥他们在社会监督方面的作用,提高社会的自主和自律能力,建立社会化的评估制度;发挥他们在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扩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空间;发挥他们在提供互助方面的作用;发挥他们的自治作用,加强社会融合,让社会成员互相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在培育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功能,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在我国,社区主要是以一定地域集中居住的居民构成。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社区的重要意义得以彰显。由于社会成员的工作流动性加大,以及单位社会和福利职能的剥离,单位所有制淡化,人们居住的社区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需求,如家庭服务、基本医疗、老年人和残疾人照料、文体活动、终身教育等都能在社区中得到满足;社会保障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需要依托社区;通过社区可以将社会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和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管理起来,提供基本生活和福利保障,促进就业;社区也创造邻里互助,弘扬社会道德风尚的环境。基层社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素。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要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使社会弱势群体在社区中得到帮助和支持,建立起社区居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关系,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社区事务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势群体保护等纯公益福利部分和家庭服务、物业管理等非营利或营利部分,要实行区别政策予以推进,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完善社区功能。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助理巡视员)

上一篇: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 下一篇:实行四个委派 完善六大体系 把小煤矿安全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