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小传 第9期

时间:2022-05-05 11:51:43

古城西安,有位人称“大侠”、“侠哥”的武者,他身具“大侠”之能,心怀“侠士”之仁,在西北乃至全国武术界都有着良好的声誉,他就是西安武术职业学校校长兼总教练崔玉山先生。

崔玉山被尊称为“大侠”,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崔玉山是一位武术教师,一个偶然机会,他被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崔延明看中,介绍到由香港导演张鑫炎执导、武术影视明星于承惠、于海老师主演的《黄河大侠》摄制组。当时因为和于承惠老师拍对手戏的武术特技演员身体不舒服。导演临时找了几位演员替演,谁知,上去开打后,效果都不怎么理想,最后,副导演就让年轻力盛的崔玉山试试。于承惠看着这个外形俊朗、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指着自己的头说:“小伙子,你就照着我这儿砍,出了事不怪你。”崔玉山就挥着大刀,劈风泼面般地砍了过去……。试完镜,于承惠称赞道:“行,你这小子功夫了得,真有大侠的风范!”就这样,“崔大侠”的名字叫开了。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崔玉山正式步入了武术影视界,结识了于承惠、于海、胡坚强等一批武术影视明星,接连拍摄了《江湖奇兵》、《白衣侠士》、《西部特警》、《唐太宗李世民》、台湾连续剧《李娃传》等十余部脍炙人口的武术影视,并担任了许多武术影视的动作设计,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武术影视大侠。

大侠不是天生的,大侠也不是朋友用嘴巴叫响的,真正的大侠是经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修炼而成的。1952年,崔玉山出生于西安市,没几年,母亲就去世了。1958年,他们全家被下放到西安市郊的长安县细柳镇,靠父亲拉扯他们姐弟俩。后来,天天受苦受累的父亲自顾不暇,就把他们姐弟寄养在北京的叔叔家,可惜那年景,家有七个孩子的叔叔日子也不好过,为了吃饱肚子,姐姐带着他偷跑出来,想回家,结果没钱买车票,只好在北京的街头流浪,讨饭……。1962年,在北京流浪了大半年的姐弟被一位张姓的好心人收留,极力帮助他们联系到西安的父亲,才把他们又接回到西安。然而,等待他们的,仍然是饥饿和无助。

年幼的崔玉山并没有向逆境低头,相反,在那几近严酷的环境下,七八岁的崔玉山就特别想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大侠。他特别爱看《水浒》、《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连环画,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练成高超的武功。为了实现他的功夫梦想,他走南闯北,四处拜师学艺。年复一年,他拜访了郑兆麟、庞子杰等明师,学会了红拳、劈挂拳、翻子拳、鹰爪拳、螳螂拳、少林拳、天启棍、扭丝棍、龙形剑法等等。

那时他的心中,只有武术,甚至在他爱人即将临盆之时,他还借了三百元钱赶赴新疆,向侯瑞盛老师学习八极拳。学艺回家,爱人已经生产了,看着床上的爱人和襁褓中的儿子,他流下了眼泪……

有心人,天不负。多年的坎坷和磨难培养了崔大侠坚毅的品格,也让他在武术技艺上有了质的提高,1978年至1985年间,崔玉山数次参加武术大赛,均出手不凡,获得了多个单项冠军。崔玉山已炼成大侠之能。

大侠注定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正当大家觉得功成名就的崔大侠要像李连杰一样在武术影视上续写辉煌时,不想崔大侠却就此息影,专职事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1999年,在妻子宋雪莲的支持下,他回到长安区,望着这片养育自己,又让自己遭受百般磨难的热土,他毅然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买地,盖楼,建成了现在这所拥有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演武厅、餐厅等完备设施的西安武术职业学校。

十余年来,崔大侠夫妇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武术学校的建设中来,他们聘请了一批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超长的教师和教练,崔大侠亲任校长兼总教练,妻子宋雪莲主抓文化课教学,吸收西北各省的武术苗子,倾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人才和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他们带领学生参加了50余次全国、省市及港澳的重大比赛,共获得金银铜牌1000余枚,多人荣获国家一、二级运动员称号和国家武术段位。多年来,崔大侠连续二十余次担任国际、国内武术大赛总裁判长、仲裁主任和武术形象大使。

2005年,经过精心的准备,崔大侠在长安区成功举办了由全国22个省市,40多支代表队近千人参加的“2005中国长安全国武术邀请赛暨跆拳道邀请赛”,为武术事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10年4月,崔大侠再一次成功组织举办了“2010年非凡可乐杯全国武术暨跆拳道交流大会”,大会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明健康”为主题,内容丰富,国内15个省的36支代表队近800名武术精英在武术套路、跆拳道两个大项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是2010年在古都西安举行的高水平的武术赛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举办这两次规模宏大的武术大赛,既弥补了西北五省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赛事的空白,又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新的贡献!

豪爽的性格、坚忍不拔的品格,以及两次成功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赢得了武术同仁们的尊重,也充分证明了他的“大侠”风范。

难能可贵的是,在从教的十多年来,崔大侠始终保持着“侠士”的仁心,始终坚持自己“扶危济困”的人生准则。每当听说学生家庭贫困不能继续学武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酌情减免学生的学费,帮扶其生活,助其成才。十余年来,崔大侠总计为校内的二十余位贫困学生减免了十余万元的学费。如今,这些学生在崔大侠的扶助下,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传承传播武术的骨干精英,而每当提起崔大侠,他们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崔伯伯,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感谢崔伯伯。”

在崔大侠夫妇的共同努力下,武术学校的经营管理也取得累累硕果,武术学校连年被当地省、市、区的主管部门授予“合格学校”、“先进职校”、“优秀武术学校”、“全民健身示范单位”、“优秀体育学校”,“先进民间组织”、“民办百强学校”、“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崔大侠本人也多次被省、市、区相关单位评为“先进个人”。

面对着这些荣誉,崔大侠没有陶醉,更没有飘浮,他总是说,“得到这些荣誉。只能说是自己办学得到了领导、社会的承认。我是受苦人出生,没多大能耐,但我热爱武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力把学校办出特色,多培养些武术精英人才,回报社会的同时,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希望领导和社会能够更加关心武术教育,给予武术更多的支持,让武术能更好的造福社会。”

迎着黎明的一轮红日,崔大侠大步走来。他的身后,是晨光辉照下的教学楼,和那校内天真武童们的灿烂笑脸。

上一篇: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的灵魂 下一篇:道德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