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05 08:46:25

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资源少的国家,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日益严重,在有限土地资源和不断减少的形势下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理。对当前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整理;农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8-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农民生产与农村土地保有量之间存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据专家预测,今后我国农村建设的用地量会持续增加,许多农用地也将最终成为建设用地。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采取何种方法既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又能减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还能保护耕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制定政策法规对现有耕地进行保护,以确保有足够的耕地面积,保证粮食充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1-5]。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整理问题,探索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耕地的占补平衡、合理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1 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耕地造假情况普遍

土地整理的目标主要是使有效耕地面积得到增加,这是保证区域和国家耕地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土地整体的重点往往放在如何提高土地数量上,而对土地的使用情况重视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新增耕地率的目标,相关部门往往采用“多出地”的措施,随意处理耕地,将小田并成大田,胡乱扩大耕地面积,严重破坏浪费良田。新增耕地经开发后能否达到耕作和种植的标准,并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考察,也未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不规则占有原有耕地,造成整体耕地质量下降,无法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不能满足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背离了当前政府对土地实施的保护政策,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和处理。

1.2 土地整理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增加整体耕地数量、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行补偿是土地整理的整体目标,这样就难以起到土地整理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占优补劣、破坏环境、开发不利、轻质量重数量等诸多问题。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综合发展强调的重点是将土地整理和农村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其目标是将空间与内容组织、管理相统一,充分发挥土地整理的功能。国家尽管已经明确了“立足提高和保护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土地整理方针,但是土地整理项目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工程质量较低、重申报轻建设、项目目标单一等,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性效果与实际影响不一,从而导致土地整理目标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出现相互脱节的问题。

1.3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实现土地自身的农业利用是土地整理实施的重点要求,因此制定和实施相关策略时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一是节约原则问题。当前,部分开发商或者主管部门以新农村建设为幌子,违规征收和随意开发问题严重,往往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土地整理主要的方式是以节约用地为原则,重新划分土地资源,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对不符合机械耕作要求、不规则形状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手段将其改造成为符合集约经营条件、形状规则整齐的土地,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农村建设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二是农民利益保护问题。转变土地的位置和用途以后,就存在土地权属变化的问题,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常常会打破原有田块边界,这就要求必须重新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调整土地权属问题,以达到土地整理的目标。当前,在土地整理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房屋拆迁、田块重划、腾地迁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与农民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农村土地权属涉及到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等很多方面利益的划分,是农民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三是自然客观条件。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率仍然比较低,存在着水利设施老化、田块凌乱等诸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规划指导效果,究其原因是空心村、沿街建设等分布零散的宅基地普遍存在,对土地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是人为主观因素。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够合理调整上述现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有的相关单位为完成土地整理项目或土地整理的利益在农民没有允许的情况下就私自代签公众参与意见材料,或抢占农民耕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行为都会对农民自身利益造成严重的影响,是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此外,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农户进行强制性命令、拆迁房屋、填埋坑塘、迁坟腾地等行为,就会使农民正常的利益受到破坏,违背了土地整理的原则。

2 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

2.1 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2.1.1 尊重当地农民的习惯。农村的部分道路是农民长期生活和生产中自然形成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土地在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原有设施的合理因素,积极运用现有设施,坚持“路成网,田成方,林成行,渠相连”的建设模式,在原有沟、渠、路的附近搭建类似设施,不仅能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的习惯方式,还能节约资金投入的成本。这就要求立足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整理和规划,以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满足服务农民、农村、农业的需求。土地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展开规划工作时最好能够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持两者的协调统一,从而保证所使用的土地能够达到土地利用计划和当地实情的双重要求。

2.1.2 划分村、组界线。农村集体承包制是我国当前发展时期农村建设的主要制度,每个村、组土地之间已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而这个问题在政府对土地进行规划过程中时常被忽视,因此会造成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从而引起各村、组之间的利益纠纷,不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这就需要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界限时全面考虑村、组界线的问题,一般不允许存在明显界限的设计,但必须认真对待单元划分。

2.2 有效协调内部关系

在规划实施农村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将农户、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协调好。当出现不合理的项目规划方案时,应由施工单位报给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认可确定后再上报给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要在15 d内予以答复,以免延误工期、耽误农民播种时间,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实施的项目规划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时,如道路中电线杆迁移等,则由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上报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有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的义务。

2.3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求对农村的土地进行相应规划和整理,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才能使土地整理规划应有的作用得以发挥。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过程中要使农民深刻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际的方案设计要求,而且也能对技术上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由此形成的土地整理方案能够使农民对土地整理的实际作用有切身的体会,既能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又能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发展工作的积极性。

3 参考文献

[1] 王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西部资源,2007(2):27-28.

[2] 陈薇.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6.

[3] 伍黎芝.德国农地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5(4):75-78.

[4] 刘春燕.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 高世昌,王长江.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工作回顾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2009(4):51-54.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食品营养学课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下一篇:基于NDVI指数反演技术的盐碱土壤分布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