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真的“低俗”的时候也就快乐了

时间:2022-05-05 06:15:49

[摘 要] 小说描写的普遍性,归根结底,来自普遍人性的需要。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体生命意识自觉的社会进步,也是性文化商业化的消极后果。作家艺术人格的“升华”,是使描写“富有社会价值”和“可供欣赏”的关健。不难发现,隐藏在“无性不成书”的滚滚潮流深层的,是文化消费心理的“无性不读书”。

[关键词] 社会价值;女性;欲望;反思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69-2

史学家早就注意到:“世纪末”是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差不多在每个世纪末,许多国家民族都要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在文化形态上,往往呈现出空前的嘈杂、混乱、不和谐、动荡不安。旧世纪临终前的衰朽、死气又猖狂挣扎,和新世纪分娩前的兴奋、冲动又苦苦熬煎,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道德风尚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心态情感失去了统一的准则和界线。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常规砝码不再是两极对立的态势,而是一种无规律的交叉换位、互通互补。世纪末的这种文化特征必然要体现在世界末的文艺创作当中。冥冥之中的注定,《废都》在1993年6月,上个世纪末出版了。小说洋洋洒洒初余万言,其中裸写到“性”的多达60余处,性描写大都围绕庄之蝶而展开,作者不惜笔墨着力渲染庄之蝶与他的四个女人的周旋,似乎企图告诉读者,尽管庄之蝶是为千万大众提供文化精神食粮的大作家,是文化升华的参照,但他还是把自己的性能力看得重于他的文学创作,渴望在之中寻找到人性和生活的自然、本真与和谐。庄之蝶的女人们也果然以对性的沉醉和饥渴,接连使庄之蝶尝到了男人的幸福,但这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放纵,到头来主人公仍然鸡飞蛋打、身败名裂,挽救不了这个“废都人”,进而暗示挽救不了文明也挽救不了人类,而引发的生命灾难和罪孽不可避免地把人导向生命毁灭之渊。但事实就真的是这几个简单的暗示吗?作者似乎更深层地隐喻人类悲剧的意图等等。

情爱和叙事一旦结合,就不只是直观的社会人生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课题,优秀的情爱叙事小说往往能够超越具体的时代伦理命题,而指向一种更普泛的人类精神现象。此书作者贾平凹自称:“《废都》是我要表现世纪末的中国人的一种真实的生活和情绪。”这是一种寂寞的情绪,一种守旧、享乐、颓废的情绪。废都,西京,这个城市以及城市里形形的灵魂都在静静地泣血,仿佛临近灭绝的狼群仰天抽泣,还掺杂着淅淅沥沥的血滴声……

一、欲望

读《废都》,我确乎感到惊讶和震惊,它那大胆,,彻底,毫无顾忌的暴露笔墨,实为多年来文学中所仅见,传统的儒家文化用“君子之道”,激活人们的“君子”之欲,调动人们的功名利禄之心,同时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来约束抑制“小人”之欲,让人们在“仁”的追求中施展才华。进入20世纪,西方文明用坚船利炮摧毁原有的世界秩序,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逐渐开始入侵已趋衰微的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经济大发展时期,在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搞活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释放了人们被传统儒家文化所禁锢的个体欲望。从“无奇不成书”到“无性不成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小说发展的道路。《废都》恰恰又是这一发展道路上的最为真实写照。从总体上讲,人的欲望分为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而“人的众多的、不同层次的欲望并不总是和谐并存的,它们更多的是相互矛盾、相互冲突”。《废都》中的与庄之蝶有染的女性们,在物质欲望与情感欲望之间,此起彼伏,不能达到一种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状态,因此迷失在现代化的城市废墟中。中欲望的最大特征就是,永远不知道满足,而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统一的一面。当欲望和欲望之间发生选择冲突时,而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人们化解冲突,做出选择的某种社会共识。这种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理性,人的欲望完全失去理性的控制,最终会毁灭人自身的存在。庄之蝶和周敏一样,在物质欲望和情感欲望的纠结中不断迷失,失去一切。柳月在作品结尾时说,“你在毁灭我们的过程中,你也毁灭了你,毁灭了你的形象和声誉,毁灭了大姐和这个家”,表明柳月最终意识到最初想象中的庄之蝶和现实中的庄之蝶是不相符的,或许她本来不希望借助肉体和美貌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庄之蝶的真实生活毁掉了她的想象。但庄之蝶本身也是欲望的受害者,在小农经济社会向商品消费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不再适用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的消费时代,而新的伦理道德规范没有建立起来,人的欲望在毁灭的旧城废墟上被彻底释放出来,却没有相应的理性控制。因此,失去控制的欲望毁灭了《废都》所有人的生活。其次描写的普遍性,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一定时期特别是当前的发展和泛滥,还有其社会文化背景。幻想、性宣泄是人的另一种原始本能心理。人类不同于动物,不仅是以繁衍后代为目标的生理行为,而且是一种释放紧张,解除焦虑,获得愉悦的心理过程。在性宣泄中得到满足,自觉享受生命的快乐,是人性与兽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种满足。于是,欲望的性宣泄,就成为一条最有效也最安全的途径。《废都》能够在当代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归根结底,乃是来自普遍人性的需求。承认人都有秘密的性兴趣,有压抑的性意识和潜在的望,有性幻想和性宣泄的正常心理,如同必须承认人之为人而非神一样,是一个朴素的客观真理。审美”和“审丑”在《废都》里的合二为一,最充分地体现在男女关系的情和欲的处理上。情和欲本是间题的两个基本点,若打一个比喻更象是两条边线两种极端,而夹合其间的充满拉力的“磁场”,正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蝎的“爱”的源泉。一般地说,情属于精神范畴,欲属于物质范畴。情偏重于健康的理性,欲脱胎于感性和本能。这样在“爱”的展露描摹上,两者的取舍和量的比例自然就成为衡量其优劣美丑的分野和法度。

二、伦理

判断一本书中描写的好坏,其实就要看删除这一段是否会影响该书对人物的塑造及情感表达。最令人不解的,是《废都》全书共有46处性描写出现“口口口口”图样,作者并不厌其烦地注明了此处删去多少字。据粗略统计,最多一处删去995字,最少的为11字,总共删去7500余字。这似乎是《废都》的洁本,那么《废都》的足本呢?如何去揣测版本学角度上的《废都》足本价值呢?又如何去揣测删节后的洁本在诸如情节、结构、人物,乃至主题等等渗透到作品肌理里面的文本意义上的损失呢?肉感的文字一定会带来肉感的体验,但肉感的阅读感却不一定是文字的性感。优秀的性描写既是情绪的宣泄,又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美与色,是两个互为表里又相互区别的感觉,优秀的描写,不一定让人,却会带给人无献的。整部小说是以性为透视焦点的,它试图从这最隐秘的生存层面切入,暴露一个病态而痛苦的真实灵魂,让人看到,知识分子一旦放弃了使命和信仰,将是多么可怕,多么凄凉;同时,透过这灵魂,又可看到某些浮靡和物化的世相。庄之蝶的沉溺女色,一是为了逃避现实,二是为了拯救灵魂,三是为了安全感,四是觉得轻松。小说中尼姑庵主持慧明打了胎;牛月洁和庄之蝶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但为了不失名人妻子的虚荣,她甚至对庄之蝶的风流事听之任之;而唐宛儿和阿灿则分别对庄说:“是你给了我一点太阳,我才灿烂的。你能喜欢我,我太不敢相信了,我想即使和你干了那种事也是美丽的。”性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当然是可以描写的,但关键是作家以什么心态来描写。周作人说过,“情诗可以艳冶,但不可涉于轻薄;可以亲密,但不可流于狎亵;质言之,可以一切,只要不及于乱。”这所谓乱,与从来的意思有所不同,因为这是指过分过了情的分限,即是性的游戏的态度,不把对手当做对等的人,自己之半的态度。问题恰恰在于此,作家根本没有把那些女人当做对等的人,自己之半来看待,在庄之蝶的心目中,女人只是而已,他从来不关心她们的感觉。而整部小说弥漫的那种玩弄的心态,也使得小说伦理发生了扭曲,看似这扭曲超乎常态,但实际又在情理之中。贾平凹在《废都》的创作答记者间中声明,“废都”二字起源于他对自己生活了20年的历史名城西安的认识,西安的古都――故都――废都的复杂悲衰的文化心态是他创作《废都》时主要考虑的问题,而且“扩而大之,西安在中国来说是废都,中国在地球上来说是废都,地球在宇宙来说是废都”。此刻,这“废”好不吝啬的废在了伦理之中。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折射着这座古都的消亡,不仅是城市物质的消亡,更是城市文化的消亡,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评价不必刻意的去探讨,庄之蝶在道德层面就是个流氓,但是作者却给予了他极大的同情,包括阿灿、唐宛儿、柳月她们就是当今社会的小三,所以个人认为此部小说是寄予了作者对整个时代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反思,而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沦落,更不是几个人的沦落……

三、反思

病态的性心理、产生于病态的社会,病态的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个体意识(包括性意识)的自觉。“性”的个体生命意义冲破种种传统观念对个性的压抑日益显示出来。现代心理学对人的以为本原的潜意识的揭示,加强了这种冲击的力。“人”进一步发现和肯定了自我。小说对“人”的再现,对人的“内宇宙”的开掘,必然向无意识王国的底层――世界深化,而读者对小说人物的审美观照,也必然相应发生从表层向深层延伸的变化。这是社会和文学进步的表现。现实是残酷的,而人又有人性中的缺陷弱点――无法克服欲望的诱惑。但只要人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人会走出废墟,走出精神困境。但问题在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既有其随时代变化的一面,也应该有其符合人性本质而不变的一面,变与不变的标准抉择,才是当今社会人们迷失的原因所在。当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丧失之后,也就丧失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人们感到生活是一片空洞的混乱。失去判断是非的道德价值标准,也就意味着失去欲望满足的底线,人们只能期望通过自己被以他者为代表的外界群体的认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来判定自身的行为原则,但个体的自我就受到由多个不同个体组成的聚合体的压制,让人们陷入无所不在的生活焦虑之中。人类的群居本性告诉人们,个人不仅需要自我的肯定,也同样需要群体的认同。所以,能够达成群体一致的某种道德价值规范是群体生活不可缺少的行为指导原则。庄之蝶因为生活的焦虑而跟随自己的感觉,沉溺在的感官刺激之中,失控的欲望让他和众多人物都成为欲望的牺牲品。每个人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自我生活的主体,而不是依附于其他事物身上,在追求自己的快乐生活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不能一味地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面对欲望的选择时,不能失去理性的控制,虽然在旧城的废墟上重建理想的新城,任重道远,但必须要勇敢地面对,而不是困守或逃避这片废墟。在以人为主体的小说叙事中,描写是不能回避的。但是,它不应该只是非理性生命活动的展示,它应该给人留下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伦理的,实证的,历史的,更应该是哲理的和审美的。现在的间题是,无论是创作还是接受,人们更热中于展示,而不注重思考。小说的结尾安排了夜幕时刻在西京车站庄之蝶与周敏的相遇场景,周敏是庄之蝶懦弱、世俗的部分,而庄之蝶则是代表着理想、浪漫的人格部分。最后庄之蝶的死亡代表着世俗世界中理想、浪漫的失败,而周敏使劲地拍打候车室的窗玻璃代表着对自己理想和浪漫的不舍和告别,周敏看到汪希眠的老婆则代表着他世俗的继续追求和幻想。总体来说,故事结束了,主人公的生命并未结束,但是浪漫与理想则被磨平了棱角,带着世俗的追求,继续存活于世上。这个结尾在给出一个有关理想和浪漫的颓废气息的同时,也给出了世俗的希望。《废都》再版,彰显了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对人的尊重与宽容。映射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充分印证了贾平凹对现实社会深邃的洞见,前瞻的思维与敏锐的眼光。贾平凹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有着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清醒的认知、默默的隐忍,在压力和批评中信念坚定,坚持不懈的写作。我们清楚地看到,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光怪陆离的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已经不同程度地应验了贾平凹当年《废都》预见的正确性。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与生活立此存照。知识分子为什么远离了精神故乡?他们为什么心灵荒芜?他们的精神出口又在哪里?通过耐人寻味的描写,以及事态进展的光怪陆离。通过对虚无、颓废、无聊等精神废墟景象的描写,反证了一个时代在理想上的崩溃,在信念上的荒凉,尤其是它在当时的精神预见性至今读起来还那么令人触目惊心。《废都》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反思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机会。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内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此即《废都》。它的价值,在于文化写照而不在于文学自身。一部《废都》,一部地下的史诗。

参考文献:

[1]雷达.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6).

[2]邵宁宁.转型期现象与无家可归的文人――关于废都的文化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1).

[3]党圣元.说不尽的《废都》――贾平凹心态谈片[J].小说评论,1996,(1).

作者简介:杜慧(1993-),女,汉族,山西五台山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上一篇:英语学习习惯与成绩的关系 下一篇:几何图形建模教学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