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忠实与叛逆研究

时间:2022-05-04 11:56:07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忠实与叛逆研究

[摘要] 在中英文翻译实践中,很多译者常常困惑于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有时候很难把握这其中的“度”,特别对中国译者来说,在实践中受母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影响更强。作为翻译人员,只有在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地结合客观的语用实际环境和特定的读者受众,真正认识它内在的文化因素,才能在翻译实践中把握文化忠实与叛逆的“度”,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充分交流和理解,实现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中英文翻译 文化 忠实与叛逆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有效载体,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它不仅在人们之间建立起了互相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也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进行了诠释。英语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语言,承载着从古希腊时期就传承下来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而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使中华文化积累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和财富,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翻译中的理解障碍。如何既能准确理解领会原文的意图、体会文章的神韵,同时又能用译语将原文的这种的意思用贴切生动的表达传递出来,使读者受众能明白地领悟和感受,确需在翻译过程中突破文化因素的障碍。

一、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等传统文化

文化意象的翻译是影响翻译质量的文化因素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文化含义,带有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联想,只要一提到它们,大家彼此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但这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来讲就有着很深的隔阂。

宗教文化是构成民族语言特色的重要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民族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演变,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了解和掌握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词汇的文化意义。

2.思维方式

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思维外化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来感知、认识、理解并把握客观世界。语言不仅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礼仪风俗等文化特征,还体现着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思维习惯和心理态势。而翻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因此,翻译者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着翻译的特色和质量。

中国人的思维范式遵循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而进行。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信封的书写和起名字上;中国人偏重回环思维,习惯向后看,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习惯用“忆苦思甜”来教育后代,而西方人的前瞻思维使他们习惯向前看,轻传统、重未来、讲实用、重效益,不重教条,不迷信权威;中国人重视勤俭节约,讲究储蓄,而西方人强调及时行乐、现世享受、个人利益高于一些,不喜欢储蓄。

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应该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受众的民族特色来选择合适的词语使文章语句顺畅、表意明确,提高译文的欣赏性。例如,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by profession,a sailor;by instinct and training,arebel.(就出生来说他是个英国人,就职业来说他是个海员,就本性和教育来说他则是个叛逆者。)

二、翻译的文化忠实与叛逆

事实上,翻译界一直对翻译学到底是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还是对原文采取文化“叛逆”莫衷一是。对于翻译的“忠实”与“叛逆”,如何达到一个平衡,保持翻译的“度”,保证翻译作品既能够保持原文语法结构,又能通过本民族语言展现原文的原汁原味和神韵,是确需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翻译标准是个社会历史范畴,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不管是对文化的忠实还是对文化的叛逆,都不是翻译的唯一衡量标准。事实上,忠实与叛逆都需要有一个“度”作为前提条件。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相融合,译文才存在被接受和理解的可能,文化的交流也才存在着成功的可能。一个“绝对”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可能确实充分体现了独特的原语文化,但却极可能忽视了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忽视了译文读者的“传递过程”,忽视了读者期待视野与译文的融合,容易让译入语读者感到诘屈聱牙、难以理解。

而翻译对文化的叛逆问题,也是如此。如果译者不顾原文内容,不顾原文所表现的文化,一味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度,进行自由地叛逆性翻译,显然这样的叛逆翻译已经不能被称作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而只是译者自己的作品,只会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翻译对文化的忠实与对文化的叛逆,这对看似矛盾的观点都是有“度”作为前提的,都不是绝对的,超过了一定的“度”的限制,忠实与叛逆的真伪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翻译对文化的忠实与叛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而且只有当二者被恰当地结合起来之后,翻译活动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为文化的成功交流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结语

加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是翻译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翻译研究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以新的理念以及更广阔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和进行翻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翻译学术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广大译界学人的共同维护和努力。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3.

[2]朱光潜.谈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王文华.翻译的概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罗钦志.论文化语境与翻译中的词义选择[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5]李晶晶.中西文化的异质冲突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8).

[6]张应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语言功能[J].南平师专学报,2007,(7).

[7]任迎春,王晓军.翻译标准与社会文化[J].标准生活.2009,(9).

[8]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李丽敏.从文化视角看翻译中文化负载词汇的汉译英[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0]姚斯•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2]陈琪.文化忠实与叛逆的翻译悖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9,(3).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教师自身条件对教师威信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