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网架结构的加固分析与设计

时间:2022-05-04 04:35:28

平板网架结构的加固分析与设计

【摘 要】:以网架结构的加固改造为工程背景,对平板网架结构的2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对网架结构杆件的加固方法及加固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供工程设计与研究参考.

关键词:平板网架;加固设计;杆件加固

引言: 网架是一种承重结构,属于多次超静定空间结构体系,它改变了一般平面架结构的受力状态,能够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荷载。本文就一个平板网架结构的加固的实例,来分析该设计。

平板网架结构工程概况

某火车站进站大厅上方,结构形 式为7 m×7 m 网格的双向正交斜放平板网架,双 向跨度为42 m×42 m,网架高度为3 m,周边柱 点支承,网架位于支座上方.由于网架上弦杆节 间有集中荷载,增设了再分式腹杆.网架屋面排 水坡度的形式是采用整个网架起拱,三坡排水, 中心部分初始起拱高度为0.63 m.网架杆件材料 均采用A2 号钢、双等肢角钢T 型截面,少数竖 杆采用4 根等肢角钢十字型截面;节点构造采用 焊接钢板节点,由十字节点板和盖板组成.

该网架原设计是按《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采用梁系 差分法进行设计的,1977 年设计施工并投入使 用,2001 年11 月进行可靠性检测鉴定.检测结 果表明,跨中挠度小于规定的允许挠度,但与支 座相连的部分原设计为零应力的杆件发生了平面 外变形,杆件内部产生了压应力,杆件长细比不 满足稳定性要求.本文对用于分析双向正交斜放 平板网架的交叉梁系差分法和空间桁架位移法进 行了比较,指出了交叉梁系差分法存在的问题. 以现行规程[2]和计算分析结果为依据,网架 杆件的截面根据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计算和验算确 定.该网架2001 年12 月进行加固改造,此时部 分荷载已卸除,包括吊顶荷载,马道荷载和吊灯 荷载.本文加固改造是基于上述条件下进行的.

网架结构的计算方法

网架是一种高次超静定空间杆系结构,要完 全精确地分析它的内力和变形是相当复杂和困难 的.常需采用一些假定,忽略某些次要因素的 影响,使计算工作得以简化.网架杆件之间的连 接可假定为铰接,且忽略节点刚度的影响,不计 次应力对杆件内力所引起的的变化.模型试验 和工程实践都已表明:对空间网架结构构件的铰 接假定是完全许可的,所带来的误差可忽略不计, 现已为国内外分析计算平板形网架结构普遍 采用.由于一般网架均属于平板形的,受荷后网 架在板平面内的水平变位都小于网架的挠度,而 挠度远小于网架的高度,是属于小挠度范畴内 的.也就是说,不必考虑因大变位、大挠度所引 起的结构几何非线性性质.此外,网架结构的材 料都按处于弹性受力状态而未进入弹塑性状态和 塑性状态计算,亦即不考虑材料的非线性性质(当 研究网架的极限承载能力时要考虑此因素).因 此,对网架结构的一般静动力计算,其基本假定可归纳为:

节点为铰接,杆件只承受轴向力;

(b)按小挠度理论计算;

(c)按弹性方法分析.

网架的计算模型大致划分为3 种:铰接杆系 计算模型;梁系计算模型;平板计算模型.铰接 杆系计算模型是离散型的计算模型,比较符合网 架本身离散构造的特点,这种计算模型把网架看 成为铰接杆件的集合,未引入其它任何假定,具 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后2 种是连续化的计算模型, 在分析计算中,必然要增加从离散折算成连续, 再从连续回代到离散这样2 个过程,而这种折算 和回代过程通常会影响结构计算的精度.

为了求出网架的内力和变位,网架结构的分 析方法大致可分为:(a)有限元法,包括铰接杆元 法、梁元法等;(b)力法;(c)差分法;(d)微分方程 近似解法.

3.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本文采用了交叉梁系差分法和空间桁架位移 法对该网架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

交叉梁系差分法可用于由平面桁架系组成 的网架计算.我国在没有大量专用程序电算网架 之前,工程设计中遇到这类网架的计算,几乎都 普遍采用这种简化为梁系差分的分析法.其基本 假定如下:

将网架中的每榀平面桁架简化为等 刚度的梁,梁的高度与网架高度相等;2 交叉梁 在相交处的竖向位移相等;网架全部荷载集中在 各交叉点处;不考虑梁的剪切变形的影响,并认 为梁的抗扭刚度为0;假定网架节点均为铰接, 所有杆件只承受轴向力,梁的弯矩由网架的上、 下弦杆承担,其剪力由腹杆承担.

用差分方 程近似地代替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把微分方 程的求解改变为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以简化解题 工作.该方法一般不计剪切变形和刚度变化,可 以直接查用计算图表.

空间桁架位移法是一种铰接杆系结构的有 限元分析法,以网架节点的3 个线位移为未知数, 采用适合于电子计算机运算的矩阵表达式来分析 网架结构,该方法的使用范围不受网架类型、平 面形状、支承条件和刚度变化的影响,而其计算 精度也是现在所有计算方法中最高的,并常以此 法作为各种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精度比较的基础. 双向正交斜放网架的2 个方向桁架的跨度长 短不一,节间数有多有少,靠近角部的短桁架刚 度较大,对与其垂直的长桁架起支承作用,减少 长桁架跨中弦杆受力,使长桁架在其端部产生负 弯矩,使跨中弯矩减少,对网架受力有利.网架 4 角隅处的支座产生拔力,应按拉力支座进行设 计.但网架支座设在上弦节点和下弦节点有所区 别,尤其对与支座相连的下弦杆的受力影响较大. 采用交叉梁系差分法进行应力分析的结果 表明,与支座相连的下弦杆件为零应力杆;在双 向正交斜放网架设计中,这些杆件的截面面积往 往很小,长细比较大.而采用空间桁架位移法分 析时,这些杆件一部分受压,另一部分受拉,应 分别按压杆和拉杆进行设计.因而,本文认为, 交叉梁系差分法不适于分析双向正交斜放网架的 受力性能.对采用2 种方法计算分析的与支座相 连下弦杆的应力结果比较如图1 所示,图中的应 力系数为没有考虑稳度系数的应力值。

4网架结构的加固

4.1 网架压杆的加固方法

非预应力轴心受压构件的加固方法主要有2 种:(1)减小其计算长度(加附加支撑、横杆等); (2)增加构件截面.本文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和经济 条件,采用2 种方法相结合.对一部分杆件采用 添加竖向支撑以减小一个方向的计算长度;对另 一部分轴心受压采用对称或不改变形心位置的加 固截面形式,极大限度地增加了截面的回转半径 和减小了纵向偏心力矩.

加固计算是以保证已有和附加断面共同工作 为基础,考虑了被加固压杆负荷条件下的工作状 态和初始应力,同时也考虑了被加固杆件的锈蚀 影响[9],没有考虑加固构件和被加固构件截面塑 性工作阶段的应力调整.

4.2 网架加固的施工工艺

加固构件的连接是以焊接来实现的.在一段 时间范围内,对于荷载作用下的被加固杆件,其 焊接变形的存在将是决定加载的主要因素.为了 减少焊接变形的影响,当构件被压紧后,先在夹 具安装处对构件进行点焊,然后着手焊接主要焊 缝.这样就可以保证,当主杆有微小过烧时,加 固构件与主杆能共同抗压并使焊接变形大大减 小.最后以间断焊缝完成加固构件的最终焊接.间 断焊缝的不足是其始端和末端会出现应力集中, 但间断焊接可减小焊接时的变形,减少焊接工作 期限和减小熔融金属量.

杆件加固要求:

加固顺序:应先对下弦水平杆件进行加 固,然后增设腹杆(竖向支撑).

将加固件与被加固件沿全长相互压紧(用 专用夹具多点夹紧定位)

用20~30 mm 的间断焊缝点焊固定(点焊 间距为300~500 mm).

将加固件与节点板进行焊接.

加焊至所需焊缝面积必须由加固端向中 间施焊,对称作业.

增加腹杆时,先将缀板与原节点板或原杆 件进行焊接,然后将腹杆与缀板进行焊接.

施焊中,每段应停歇15 min.

施工过程中对具体施焊工艺方案、施焊焊 工资格认证、施焊电流、焊条直径和环境温度均有相应要求.

因角钢平板网架在受力工作状态下施焊加固 作业,具有相当的危险性.主要是由于施焊点的 局部焊点温度可高达1 200℃以上,可使钢材受力 杆件截面发生软化,从而造成应力失效而发生事 故.因此对杆件最大应变变化量和节点挠度变化 量给出了控制值并进行了现场监控.

5.结论与建议

经本文的设计与方法加固后的网架结构可满足现行规 范要求,加固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加固后的 网架目前使用状况良好.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采用交叉梁系差分法和空间桁架位移法 分析双向正交斜放网架,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 与支座相连的下弦杆的内力.

(2)网架结构的压杆加固是为了满足稳定性 要求.加固方法主要是减少计算长度、增大回转 半径和增大截面面积.加固分析中需考虑原有杆 件的受力状态.

(3)在加固过程中,需考虑施工工艺和监控措施.

参考文献:

[1]TJ17-74, 钢结构设计规范[S].

[2]JGJ7-91, 网架设计与施工规程[S].

[3]沈祖炎,陈扬骥.网架与网壳[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4]董石麟,钱若军.空间网格结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唐瑞森.网架结构简化计算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9.

上一篇:浅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 下一篇:浅谈现代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