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爱的天性

时间:2022-05-04 10:20:43

为了救落水的蝎子,一位好心的印度人连续两次被蜇,仍不放弃,这令人不禁想起《农夫与蛇》中那位好心的农夫。不同的是:农夫临死前开始悔恨自己的糊涂——善恶不辨,彻底否定了先前的善行,而那位印度人明知蝎子会用毒针袭击自己,却死不悔改。

这是不是“糊涂”得过分,“愚蠢”得离奇了呢?显然不是!

不计个人得失,秉持爱的天性,执著向前,这是一种“深爱”。相对于力所能及,又不会使自己损失太多而行善的“浅爱”,以及为了个人名誉、地位、金钱,热情奉献的“伪爱”,这种“深爱”显得光明磊落,义薄云天。试想:一个对毒蝎子都能施予爱心的人,还用得着担心他对周边的人、自己的家乡不爱吗?

印度有释迦牟尼割肉喂鹰的传说。不忍心让鸽子死,但也不想让老鹰饿,佛祖就用自己身上的肉喂鹰。没想到这种神性的慈悲,一个普通的印度人也具备了,这难道不是令人称奇的精神对接吗?

不敢想象,如果满大街都是精于算计、明哲保身的“智者”,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危险,我们还能指望被救吗?推而广之,如果民族有难,国家有险,个个内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那么这个民族岂不成了一盘散沙,存续都很困难,哪里还谈得上崛起和振兴呢!

不计个人得失,秉持爱的天性,执著向前,这也是一种“真勇”。无知者无畏,那是蛮勇;拜金者无畏,那是愚勇;仁爱者无畏,那才是真勇!印度人并非不知蝎子的厉害,也并非不知自己救它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可是他还是坦然地做了,这便了不起。

大地震中用血肉之躯保护学生的老师,客车上为了旅客利益勇斗歹徒的军人,还有在贫困线上挣扎,却义无反顾地将血汗钱捐给灾区的拾荒者,他们内心有仁爱,所以危难时刻总能迸发出令人钦敬的大勇、真勇,使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

不计个人得失,秉持爱的天性,执著向前,这更是一种“大智”。在常人的眼中,印度人本可以安然无恙,可是他不识好歹,竟然去救一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有毒且有攻击性的动物,实在是不划算,可是谁能想到:他竟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天良,也无形中维护了人类高贵的爱的天性。

孟子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印度人知道寻求,知道守护,所以他的爱心一直与他的生命同在!

【模拟评分】

内容(20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不放弃爱的天性”,这一论点是对题干中寓言故事的深度概括,鲜明具体,哲思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力和感召力。围绕这一论点,作者广集素材,释迦牟尼割肉喂鹰的传说、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老师等诸多事例和名言警句的引用,既充分又典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0分)

结构(10分):文章的论证逻辑性强、论说思路清晰严谨,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不计个人得失,秉持爱的天性,执著向前,这是一种……”领起,分段论述,形成合力,既充实了内容,又拓展了内涵。(+10分)

语言(10分):论证语言严密,字字精准,毫不拖泥带水。(+9分)

创新(10分):本文开头用被蝎子蜇的印度人和被蛇咬的农夫对比,引出观点,铺排内容,毫不枯燥。文中三个层次,用“深爱”“真勇”“大智”来强化观点,有理有据,内容充实。(+9分)

得分:48分(一类文上)

上一篇:晒一晒那些难以忘怀的人 下一篇:时光慢递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