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与坏血病

时间:2022-05-04 05:12:47

两千多年前,人类就记载了坏血病的表现――牙龈坏疽、掉牙与腿痛等。1535年加拿大一探险者曾记录了印第安人用凤梨等制成的饮料预防该病。随后曾有许多航海家用新鲜果蔬汁预防或拯救患坏血病的船员。但直至20世纪20~30年代人们才从柑橘、甘蓝叶、柠檬汁等果蔬中离析出具有抗坏血病作用的酸性物质,并于1933年成功地合成了抗坏血酸――维生素C。

许多动物可从葡萄糖和其他单糖合成维生素C。但人类、猴、豚鼠及部分鸟类,因体内缺乏相应的酶系,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维生素C,必须从食物中得到,当摄入不足或缺乏时,即可致坏血病。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类坏血病也是一种遗传缺陷导致的疾病。

被人体吸收的维生素C在体内有少量贮存,集中于肝、肾,而大部分维生素C经体内代谢利用后从泌尿系统排出,汗、粪便中也排出少量。维生素C的分解代谢产物――草酸及少量其他代谢物也由尿排出。大量摄入维生素C,尿中草酸排出增多是泌尿道草酸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健康益友维生素C

维生素C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加快创伤愈合。

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维持神经正常功能。

促进钙、铁和叶酸的吸收及利用。

维生素C可增进铁在肠道中的吸收,并有利于铁在体内的贮存。防止钙在肠道中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改善其吸收率,提高叶酸的利用率。

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C作为体内水溶性的抗氧化剂,可与脂溶性抗氧化剂协同作用,防止脂类过氧化,还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作用。

抗癌防癌作用。

减轻某些化学物质(如汞、苯、铅、砷等)的毒性作用。另外,维生素C影响组胺的分解代谢,有抗组胺的作用。

参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或释放,增强人体在激动、疲劳、温度过高或过低、外伤、烧伤及外科手术等应激状态下的耐受力。

维生素C可减少动物对维生素B1、B2、泛酸、叶酸、维生素A、E的需要量,对人也有类似作用。

维生素C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增加对感冒、感染等的抵抗力,维持牙齿、骨骼正常功能。

不可轻视的坏血病

维生素C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贮存量较少。因此,长期摄入缺乏维生素C的膳食,将导致坏血病。

典型坏血病症状有 :牙龈肿胀出血,牙床溃烂,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脱落。毛细血管脆弱导致全身内出血,内脏、颅内出血。皮下、肌肉和关节出血及血肿形成,表现为皮下大片瘀斑,毛囊周围出血,血液渗入关节腔使关节肿大。黏膜部位也有出血现象,出现鼻衄、月经过多以及便血等。由于多部位广泛出血,病人常有贫血,骨骼因钙化不良而出现畸形易弯曲,肌肉纤维(包括心肌纤维)衰退,由于心脏衰竭和严重内出血而有致猝死的危险。

儿童坏血病常见于5~24月龄,特别是人工喂养的婴幼儿,由于喂养缺乏维生素C的食物而引起,其症状比成人严重,有时可致胸腔及骨膜下出血,必须予以重视。

食物来源

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为新鲜蔬菜与水果。深色蔬菜含维生素C较丰富,如青菜、韭菜、塌棵菜、菠菜、雪里蕻、柿子椒等。浅色蔬菜中的花椰菜,水果中的柑橘、红果、柚子、枣含量也高。某些野果含较多的维生素C,如刺梨、沙棘、猕猴桃、酸枣等含量尤其丰富。野菜中含量很高,如野生的苋菜。

气候、日照量、植物的成熟程度、部位、储藏条件、储存时间等因素,均可影响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植物中存在的氧化物可加速维生素C破坏,如菠菜储存2天后,损失2/3。烹调加工也可增加其损失,烹调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易使其遭破坏,尤其是在碱性条件下蒸煮蔬菜,维生素C可被明显破坏,烹调时使用铁锅、铜锅会加速维生素C的破坏。植物中的生物类黄酮(胚芽中含量丰富)对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具有保护作用,故生活在寒冷的高山上、无法耕作的海岛上及远洋船上的人们,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获取充足的新鲜蔬菜与水果,可通过食用豆芽等来补充维生素C。

人体每日究竟需要多少维生素C

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提出的维生素C每日推荐摄入量,成人为100毫克,不同年龄的儿童为40~90毫克,孕妇及乳母为130毫克。

一些特殊人群维生素C的供给量需要增加。如吸烟者,比正常人约增加50% ;在寒冷、高温、急性应激状态下,如疾病、创伤、外科手术者,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服用避孕药会使血浆维生素C的浓度下降 ;采用高营养浓度的全静脉营养也需增加维生素C的供给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尿中的损失增加 ;老年人血浆的维生素C水平往往低于正常,也需要适当增加 ;高温作业工人由于排汗多,其维生素C排出较高,是必须额外补充的;经常接触毒物的职业工人,增加维生素C的供给量,可减轻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

上一篇:绿茶预防龋齿有奇效 下一篇:春季食养保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