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管理学模块化教学

时间:2022-05-04 12:38:35

高职管理学模块化教学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模块化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的70年代,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即: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目前,我国高职教学中,模块化教学主要在理工科的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基于MES的教学模式,理工科进行模块化教学相对简单,容易操作。相比之下,文科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较少有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成功例子。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少有充分合作的企业的支持;二是较少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我院经管类专业选择《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尝试,主要是考虑到几点:一个是《管理学》开设于大一上学期,希望从新生入校开始,对高等职业教学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使学生更快速的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二是本门课程的专业基础地位,要求学生必须对课程有较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打下扎实基础,才能在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二、《管理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思路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于大一上学期,是学生入校后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才能对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课提供前提和基础,因为专业基础课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的稳固,才能铸就高质量的专业大厦。《管理学》教学模块的构建思想以CBE(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此种模块化教学的思想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教学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目前,《管理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在教学中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基本是理论的灌输,学生缺少亲身体会和感受,对管理基本技能的培养十分不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教师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这一要求,对涉及我院经管类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符合教改要求,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培养。按照《意见》中提出的课改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管理学》模块化教学的整体思路大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打破《管理学》教材中按照管理职能划分章节并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据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把《管理学》的教学划分为基本理论、基础能力培养、能力提升三个模块。在基本理论模块中,强化基础突破章节的编排,以经管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从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出发,将本课程所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理论进行归类总结,通过强化基础,讲透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在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够用为原则,将需要学生理解并牢记的知识点尽量简化,避免因为理论知识的过多讲授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现象的产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确定基础能力培养和能力提升模块。首先从培养学生解决基层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工作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此能力的培养,包括对生产或管理一线具体环境的分析,展开行之有效的市场调研,对员工能力的深入了解,以及和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企业基本组织结构形式,通过进入企业实际调研,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自主分析不同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缺点,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重视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结合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和反馈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对企业战略、计划的理解和知行能力,如通过不同员工薪酬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分组协作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并理解在企业管理中,团队的重要性,协作的必要性。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强调课程的基础地位。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考核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知识考核的比重,着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形式上,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训报告等;考核成绩的评定上,取消一次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法,强调平时成绩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到底重要性,期末考核中,试题以开放性测试为主,强调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管理学》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条件

1、进行模块化教学,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这不仅要求课任老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素养,更要求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企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选择好老师并进行合理分工。作为课程负责人的老师,需要担负起本门课程总体的教学组织工作,并对整个课程教学实施进行过程管理控制。授课老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并掌握模块化教学模式,对自己承担的教学模块要有所专长。如:在能力提升模块中,涉及到有效沟通的问题时,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突发性事件中化解危机的能力等。

2、在教学条件方面,为保障课程模块化教学收到成效,尤其需要在实践方面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条件。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才能让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时间条件。如:在基础能力培养模块中,学生要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需要深入企业进行实际调研。企业只有真正得益于校企合作,才有可能把本企业的一些内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设计等核心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只有这样,学生到企业的实践,才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才是能够真正培养基础能力的。

四、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通过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通过模块化教学,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及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更明确,学习目标明确,目的性增强,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主动学习中,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比发现,模块化教学实施后,学生尤其对基本理论和基础能力培养模块的兴趣提升了。分析其原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基本理论模块中的原理、概念等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更高了,学习效果也更明显了。

2、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打破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名授课老师一统课程的局面,要求老师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对自己要教授的模块更加熟悉,有所专长,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进行企业定岗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学习并提升自己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改变了教师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不向企业一线学习,不愿意参加企业实训的思想观念。

3、模块化教学模式下,课程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公正。传统评价方式下,过于偏重评价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管理学》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在考核主体方面,由任课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在考核形式上,包括课堂发言、任务完成、情景模拟、期末综合测试等多种形式;在考核方法上,采用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取消期末一次性终结评价的方法,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与评价。

作者:陈慧 单位: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系

上一篇:现代设计艺术造型艺术风格论文 下一篇: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