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改制时代民族地区企业改制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03 07:37:40

后改制时代民族地区企业改制问题的思考

摘要:处于后改制时代的贵州省中小企业改制工作除了存在与其他民族地区共有的问题外,还存在:(一)需清理的问题多,改制难度大,(二)各地区企业改制的基础条件不同,(三)改制工作的进展差异凸显;(四)物流成本高,企业重组困难等区域性的特殊问题。为了推动企业改制工作的完成,我们应该从其影响因素着手,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加快企业改制的完成,节约改制成本,(二)各级财政设立专项基金,并采取灵活的支付方式,(三)鼓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购买企业产权,促进企业重组;(四)加强对企业改制工作的管理力度。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改制问题,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3.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3-0132-05

企业改制从全国范围来看已近尾声,但在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处于滞缓的推进阶段,仍有不少区域性的问题难以解决。贵州省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改制除了存在与上述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外,还存在一些特殊性的区域性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改制工作的完成,因此,就这些困难和障碍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并寻求有效的应对方略、解决措施,无疑是紧迫的而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改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清理的问题多,改制难度大

贵州省下属各地区多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从而导致了各地区、各部门对改制工作的不重视,改制工作总是落在后面。这样,前期问题不处理,后期工作的难度就很大。

几乎全省中小企业均已经历过1999―2001年转机建制,减员增效的企业改革,但并未实现产权多元化及职工身份置换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改制,而不可避免的遗留了许多问题需要清理、予以解决。最典型的问题集中起来有两点,一是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小商品流通行业和农机修理、粮食购销、餐饮服务的大部分企业原已将职工“拿生活费回家”处理,但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未经法律程序的认证解除。与此同时,企业资产以租贷、承包、托管等方式实行国有民营“顽强”地生存在市场的夹缝里。显然。新一轮的改制应将其拥有的国有资本转让、退出,以获得净资产的收益来补偿安置职工,完成职工身份置换的真正意义上的改制。二是某些企业的原经营者、主管部门受利益驱使而不愿放弃国有产权的租贷承包的“私有”收益,对改制的积极性不高,能拖则拖,推诿塞责。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企业由于原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对内欠下大量职工劳动债权,在旧债未了的同时,企业改制还需要对职工进行补偿安置。并且这些职工迫切的希望改革改制,对长期从未享有的医保、社保及拖欠的工资得到下发、落实,他们在心理上对国家、政府极大地依赖,渴望政府买单,渴望得到劳动债权的清偿和身份置换的安置补偿。由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对待改制的心态不一,改制的难度不言而喻。

企业改制除了需对职工合理的诉求有所交代,支付必须的刚性支出外,还需要对企业资产进行处置,并以净资产的变现为前提安置职工,不足部分才能用财政资金弥补。由此可见,两种置换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职工身份置换依赖资产置换提供资金,而资产置换中政府又强调对职工工作岗位的保留,吸纳更多的职工就业。在此过程中,存在利益博弈因素,需要处理、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因此,两种置换同时交替混合在一起解决,势必也增加了改制的难度。

(二)各地区企业改制的基础条件不同

由于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落差,贵州省下属各地区存在管理体制、机制关系不明等程度上的差异,导致各地区企业改制完成程度不同。

在2000年以前,企业改制主要由各地区体改委统管,政府体制改革后,各地体改委撤消,企业改制一部分工作划到经贸委,后又明确地区一级企业改制由经贸委代管。但在职能划转、移交中,各种数据缺失,并且经贸委对企业改制的管理权限,范围、内容等均无基本的把握。虽然经贸委负责中小企业改制的完成,但实际上企业改制政出多门,且互不通气。真正行使管理权限是企业国有资本隶属的主管部门,各地区企业的主管局或多或少管辖着企业,在企业改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主管局还兼有行业协会的职能,对企业的情况甚为熟悉、了解,许多工作由它们牵头完成,企业改制时,他们说话的分量很重。而经贸委仅仅是对企业改制情况大致了解,企业改制完成后提交资料给他们备案。同时,各地区经贸委对企业改制提交的资料数据也无统一规范要求,甚至于有些企业根本不予上报。经贸委对本地区企业改革改制的成本多大没有令人信服的估计数,已完成改制的企业成本费用是多少也无准确的统计资料。

(三)各地区改制工作的进展不均衡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国有中小企业自改制工作开展以来到2007年10月止,各地区改制情况统计如下:

从上表看出,全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尚未达到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80%目标。2006年全省共完成改制的企业为266户,2007年(截止到2007年10月)完成改制的企业为106户,其中贵阳市2006年完成改制的企业为50户,占全省比例为1/5,其他4/5散布在8个地州市;2007年(截止到2007年10月)完成改制的企业为25户,占全省比例为23.6%,由此可见,其它地区2007年完成改制的企业不多,整体上看,除贵阳市外,各地州市的改制工作推进速度较慢,贵州省企业改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企业改制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企业改制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而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有相当部分是靠国家的转移支付来补充的,人称“吃饭财政”。据调查,2006年全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575.22元,民族自治地方人均财政收入为226.65元。此外,贵州省下属各地区除贵阳市财政收入状况较好外(人均1744元),其它地区财政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能维持经常性支出的需求,财力极为有限。贵阳市每年从财政预算的盘子中拨付改革发展基金一亿元,专门用于企业改制,而其它地区企业改制所需资金是从相关的预算科目资金中调剂使用的,其数量少而又少。企业改制用于职工的安置补偿费用除了用企业净资产变现抵补一部分外,其余需靠财政补贴、托底。显然在目前窘迫的财政收入现状下,庞大的改制资金缺口已成为制约企业改制工作推进的最大障碍。

(四)物流成本高,企业重组困难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近期进行了一项专题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8.3%。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而西南地区物流成本更是高达20%至25%。由于缺乏通畅的出海大通道。40尺货柜从四川运至广西防城等港口,每箱铁路运输成本高达8000~9000元,公路运输成本则达到23000~26000元。高昂的物流运输成本导致一些西南地区企业不得不向东部转移。

地处西南腹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贵州省,道路交通不畅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进而也影响到企业改制的完成。尽管我们有众多引凤筑巢的投资优惠政策,希望以此来吸引外来的战略投资者,参与

上一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地方课程开发探析 下一篇: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