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诗歌教学情愫心迹之我见

时间:2022-05-03 04:59:45

探寻诗歌教学情愫心迹之我见

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人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伟大诗人普希金也曾如是描述他自己写诗的情景:“把一块燃烧的赤炭塞进我剖开的胸膛。”这“燃烧的赤炭”就是灼人的感情,作为教师,就应该把这块燃烧的赤炭塞进学生的胸膛,让学生与诗人进行感情交流,产生诗情共鸣,在心灵中求得与诗人的那块“燃烧的赤炭”相等的燃点,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接受陶冶和教育。二十余年的执教经验告诉我,探寻诗歌教学情愫心迹,近乎可以这样进行:

一、自领其情

读书百遍,其情味方可自领。诵读是理解诗歌感情的重要环节。这诵读包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培养学生自己诵读两个方面,抓好诵读这一环节,就是开启了诗歌感情的第一道门扉。

诗是具形的音乐,离不开韵律、节奏。它通过分行、顿挫、音韵等艺术手段来表现感情的层次,强调情绪的效果。通过诵读,就可以从整体上领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达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九歌·国殇》是诗人屈原献给为国捐躯将士的祭歌。全诗的感情基调悲壮激昂,有一种气贯长虹之势。在形式上诗句整饬,一律六字成句,而每句又以“兮”字嵌其中,形成顿挫,整齐中显变化,变化中存规律,造成全诗一种鼓点声声的节奏、壮歌阵阵的韵律,句句带着敬意的深情,字字凝聚着爱国精神。诵读之间英雄将士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一往无前的崇高激情随着铿锵的音调扑面而来。

古典诗如此,现代诗亦不例外。如:《回延安》一诗把革命圣地延安比作母亲,加以赞美歌颂,全诗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的赤子深情,诗歌采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那舒缓轻柔的节奏表达了深情和思念,那火热明快的词句寄托了一种灼人的热爱之情。诗人的这种感情,通过诗歌的诵读,就可以体会得到。教师朗读时,要带着炽热的激情,读出诗歌的节奏,引领学生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融为一体。

除了节奏之外,诗歌的韵律也与感情基调紧密相关。如:《早发白帝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现欢快、喜悦情感的诗篇,用的就是比较响亮清澈的“言前”、“江阳”辙。《,你在哪里?》、《一月的哀思》等表现的深沉哀婉的情感,则用比较轻柔低调的“衣期”辙。在吟咏诗篇时,这种音韵所体现的情绪会通过听觉自然而然而感染学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就要充分重视诗歌的韵律,准确地读出韵脚,使学生能够通过这声音的诱导,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

诗歌的感情主要是通过诗人精心选择的一个个意象来表达的。有的是动作形象,有的是事象、物象,在诵读时,就要充分注意那些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中心意象,以轻重、缓急、停顿、延长等方式加以突出强调。如《回延安》开头两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诗人临近延安情更急,马上要见到日思夜想的母亲延安城,心禁不住剧烈地跳动。一个“跳”字,充分表达了诗人激动的心情。诗人那澎湃的激情难以抑制,用一“抓”一“贴”两个富有独特性的动作,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真挚、朴实、热烈的感情。所以,诵读时要让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这几个动词的妙处,对它们加以强调。“跳”要读得有力,“抓”要读得急一点,“贴”要读得轻一些、缓一些。朗读时,对这几个动作意象的强调,有助于体会这两节诗所体现的诗人对延安思之久,念之切,爱之深的真挚情感。臧克家的《有的人》第二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朗读时,就要揣摩这两种象征化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前一个形象是的嘴脸,其言显其神,读时要描摹出他横行霸道、得意忘形的神情。“呵,我多伟大”几个字要顿开,声音作一些延长,缓慢些,拟其声,状其形——于是,一个千夫所指的统治者形象就跃然眼前。后一个“俯下身子”的形象,其态显其神,要读得庄重,体会“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可亲可敬的献身精神。这样,诗中的爱与憎、敬仰与鄙视两种感情给学生的感染作用,就十分鲜明而强烈了。

朗读是以声显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诵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使静止在诗中的感情跃动起来,奔涌起来,“如同赋给作品以生命”,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这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自领其情”。

二、身临其境

要把学生引领进诗的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首先就要准确把握意境、分析意境,再现意境。其次,要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感受和领略诗歌意境。《青纱帐——甘蔗林》写于六十年代初,当时正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遇到严重困难的岁月,面对严峻的考验,党和人民应该如何战胜困难,建设美好的未来?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岁月与和平建设时期两幅画面,形象地做了回答: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奋斗,迎战困难!了解了创作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两组画面所创造的深邃意境,也就更能领会诗歌那豪迈的感情。

感情的传达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教授时能遵循“自领其情”和“身临其境”的程序就可以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感情,爱诗人所爱,憎诗人所憎,进而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启迪。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读与写 下一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